第402章 殿试

    第402章 殿试 (第2/3页)

代表人物。意思是诸葛亮不是法家,但使用了法家的治国方略,王安石也是使用法家的理论来实行变法,但他只做不说,讳莫如深。

    秦牧要让贡士们论述诸葛亮和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样,并纵论各家学说在治国方面的长短。

    第三个方面可归为外交策略方面的问题:“西洋人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中国往往求天朝上国之名而失利益之实。”

    大意是西洋人对外注重实利,而中国对外重名轻利,两者之间属优属劣,让贡士们在这方面也展开论述。

    这三合一的问题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秦牧挖空了心思才想出来的;

    尤其是最后一道题看似很简单。但相信自古以来的科举都没考过这样的题目,秦牧希望通过这道题目。让读书人睁眼看世界,把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对比一下,不要总是盯着自己的脚尖看。

    贡士们有一天时间来写策论,秦牧很期待从中得到一些真知酌见来。

    包括会试主考傅山、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以及翰林学士顾炎武等人见了秦牧出的这道题目,也都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这题目出得有分量啊,古今中外、军事政治经济变法都囊括在其中了,应试者若是只会背些八股范文的家伙,见了这样的题目肯定是两眼一摸黑。

    开考之后,秦牧负着手,在各个考生之间慢步徐行,希望能看到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般而言,殿试通常只是走个过场,大多数皇帝出场只是做做样子,让贡生们归为“天子门生”而已。

    但秦牧不但出题出经过深思熟虑,而且打算认真看完每一位考生的答卷,他经过会试第一的韩靖桌边时,见他正在埋头疾书。

    秦牧停下来看了看,见他的答卷上有言:

    “夫天子主中夏控制百夷、自有强国芘民之道。善治国者、不能必敌之可胜而能为必不可胜、使强邻黠敌闻风夺气、凛然而不敢犯、则天下安矣。若导人於**之事、以乘其敝而取之、此所谓穿窬之智也、岂王者自强之大计乎。及吾读汉书贾谊传、则於五饵三表之说削而不书、犹复深讥其疏、以垂戒后世。於是乃叹班氏之书、其去取为至精、而其识为至远也。”

    韩靖这番论述大意可以这么理解,打铁还得自身硬,靠点歪门邪道去引诱他国糜烂,岂是自强之道?

    秦牧又复行去,到了司马凯桌边,见他写下的其中一段是:

    “吾以谓穆公之霸在增修国政、国势既固则外交之术无往而不宜、且其时天下方以诈力相高、而秦又介居戎狄、行其狡黠之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