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内阁

    第727章 内阁 (第1/3页)

    ***

    秦牧极力推动的长沙到昆明的沥青路建设,与海军将欧洲列强赶出南洋,进而控制南洋的战略是相辅相成的。

    整个中南半岛,海军能控制的只是沿海的一些战略要地,尤其是缅甸内陆,如果没有陆上的通道与国内相通,将很难完全控制。

    秦牧要的,不只是殖民地,他是要趁这个时代,中南半岛上的土著还不太开化的机会,将整个中南半岛乃至整个南洋,纳入大秦的版图。

    这些地方,其实上要比西域来得有价值得多,连西域秦牧都不愿放过,何况中南半岛?

    所以说,长沙到昆明的柏油路,是大秦一个重大的战略,它将影响着大秦将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绝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路。

    秦牧对此非常重视,皇家海军刚刚弄回的170万两,被划为这条贯穿西南的柏油路的启动资金,同时给四川调去了五千俘虏,用来开采沥青矿。

    秦牧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自然最终还得大臣们去实施,本来内阁是要扮演重要角色的。

    但这次决策,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秦牧实际上却是越过了内阁,直接让户部拨下启动资金,让工部开始勘测线路。

    甚至连四川的沥青矿开采,都是直接下中旨让四川布政使欧万春负责组织人手开采。

    整件事,内阁在其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大秦的内阁位于宫城的东西角,是为数不多的在宫城内办理公务的部门,对面是文华殿。

    内阁的门面远没有午门外御街步廊东侧的六部衙门那样恢弘,两进的院落,掩映在花木间,看上去不太起眼。

    但它却是整个帝国权力最重的核心部门,每天从大秦各地送上来的奏章,先汇总到这里,由三位内阁大臣先行阅览,然后票拟出处理方案,才递交到御前,供皇帝选择。

    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非常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皇帝抗衡。

    但内阁权力的来源,说来有些复杂,它本来只有票拟权,等于是皇帝的私人幕僚,所有的决断权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明朝中后期,内阁票拟逐渐形成制度,它的权力越来越大,是因为它得到了六部大臣的认同,没有内阁的票拟,六部官员就认为皇帝下达的命令不合程序,常常加以抵制。

    这实际上几乎是架空了皇帝的决断权,皇帝能做的只是按内阁票拟的处理方案,盖上玺印,然后发回六部施行。

    纵观明孝宗之后的明朝君臣,几乎没有君臣相得、和谐共处的,皇帝不是游戏人间,就是干脆玩消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