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三十六章 国子监(下)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三十六章 国子监(下) (第3/3页)

学习。四门学生可入太学。太学可入国子学。

    唐朝国子监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大学极为类似,让人惊叹。当然。陈晚荣不知道这些,徒自为高渐担心。

    唐太宗时期极为重视儒学教育。儒家之学盛极一时。经过高宗和武则天后,儒学渐衰,出现了“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的影响力,为杂学、格物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是以务杂学者渐多。

    陈晚荣真想不到唐朝竟有如此务实地教育,比起明清时期专务“八股文”好到天上去了。开明地学风,培养出了很多能务实的人才。也许这是唐朝能够强盛地重要原困。

    打从心里喜欢高渐。陈晚荣在感叹之余调侃道:“你就不怕贪多嚼不烂,贻人笑柄?”

    高渐不以为意,笑道:“陈兄有所不知,就算是博士授课有不妥之处也可以提出,不必以博士之说为准,博士不仅不怪罪,还很鼓励。如我者,不会给人笑话。知者只会教诲我。”

    唐朝的博士主要负责教授生员知识。相当于现代大学地教授,只是他们的影响力比起教授大得多。他们可以见皇帝,必要时皇帝会召见他们商议国政。可以说博生是国子监的权威,德高望重,他们犯了错生员可以纠正,如此学风比起现代大校只有过之而无不及,陈晚荣再次击节赞叹:“真是想不到!”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一言不合就相互攻讦,说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给对手扣上不合圣人之道”、“不重先圣之说”这样的大帽子,甚至而引起党争,祸国殃民。唐朝学风如此之好,要陈晚荣不感叹都不行。

    “陈兄第一次来,我们得好好盘桓,我正有好多不解之处要向你请教。”高渐真是个好学生,准备粘上陈晚荣了。

    他喜欢自然科学,给他讲解倒没问题,只是现在不行,陈再荣报备这事得先办,陈晚荣笑着婉拒道:“高兄的盛情我心感,只是我弟弟要去报备,时间不等人,先告辞了。”

    “可是来应试的?”高渐眼睛特别明亮,盯着陈再荣,很是惊喜。

    陈再荣笑道:“正是。我只是来应该,能不能进入国子监还未可知,哪象高兄这般已是国子监大才了。“

    高渐笑着摇头:“陈兄过奖了。今年这试与往年不同,不说别的,光就这条件,我们国子监数千号人也没几个符合呢。陈兄能给推荐来,已是这个了,难能可贵了!”大拇指竖得老高。

    那些生员附和道:“是呀!陈兄,你可得努力,要是给太子挑中,那就是前程似锦了。”都不是笨人,这利害看得比谁都清楚,眼里满是艳慕之光,巴不得自己去应试。

    “高兄,各位兄台,我们就告辞了。”陈晚荣站起身辞行。

    高渐忙拦住道:“陈兄,敬一亭离这里比较远,我给你带路。顺便向你请教,还请陈兄不要嫌弃我。”

    敬一亭是国子监祭酒办公地地方,相当于现代高等学院地院长办公室。

    陈晚荣不能拒绝他,只得道:“要是高兄不嫌我愚钝的话,我们可以相互切磋。”

    “多谢陈兄!”高渐大喜。

    那几个学子起身相送,说些祝福之类的话,拱手作别。

    在郑宛如和高渐的带领下,一行人往里走。高渐兴致大好,不厌其烦的给陈晚荣介绍国子监,指着一排排学舍道:“这是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学子们听讲的地方,合称六堂。”

    郑宛如在窗户上一望,见里面是空的,这才推开门给陈晚荣见识,陈晚荣一瞧,偌大一间房子,可以容纳两三百人听讲。桌椅齐全,摆放整齐,纵成列,横成行。更重要的是,一尘不染,非常干净。

    “真是学习地好地方!”陈晚荣都有点艳慕了。

    高渐笑道:“现在天色晚了,学子们在做自己地事,要是早点来,朗朗读书声让人心醉。”

    郑宛如关上门,指着前面一长排学舍介绍道:“这是四门学学舍。四门学是国子监生员最多的,现在有一千多人,占地地方也最大。”

    四门学几经扩大,最盛时有一千三百名四门俊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辉煌的一笔了。

    高渐指着前面一座院落,声调提得老高:“陈兄,这里以前是唐太宗皇上讲学之地。当年太宗皇上临幸国子监,在此处讲授《春秋》,国子监生徒是围得水泄不通,称一时之盛。现在,已经改成崇文阁了,天下图书尽集于此,要是能通十一者,也就是通才了。”

    陈晚荣仔细一瞧,崇文阁比起现代大型图书馆一点也不逊色,收集的图书不知道有多少。这是中华文明的宝库,陈晚荣忍不住一阵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