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一0三章 新问题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一0三章 新问题 (第2/3页)

错!”陈晚荣对坩埚的外形满意。至于好不好用要试过了才知道,要知道瓷坩埚能经受的温度在一千两百度左右,是三种坩埚里耐热性能最差的。

    袁天成大是放心道:“这些东西,陈掌柜请点验一下。”

    除了坩埚就是瓷砖,还有做玻璃用的模范,砌灶用的炉桥。最后,袁天成叫伙计搬下两大包粘土,陈晚荣当时交待过需要粘土,他真给送来了。

    对他这态度,陈晚荣要不满意都不成,邀请袁天成吃茶。袁天成婉拒道:“陈掌柜,这茶就不吃了,以后有机会再说吧。窑上的事儿不少,我得赶回去。”压低声音,很是欢喜的道:“陈掌柜有所不知,我这几天接的活儿更多了,这都是拜你好赐呢。”

    “恭喜,恭喜!”陈晚荣抱拳道贺。

    袁天成笑得皱纹都不见了:“陈掌柜,你要甚东西言语一声,一定给你做好。”这才告辞而去。

    送走袁天成,陈晚荣叫人把瓷砖、粘土、炉桥搬到院子外面,靠近墙边的地方放下来。

    郑晴万分不解的问道:“相公,你这是做甚呢?要砌灶台,怎么不在院里砌呢?”自从前天正式确立关系之后,郑晴是人前人后相公长相公短的叫起来了。

    陈晚荣给她解释道:“因为我这灶不一样,有一个烟囟,要是放到院子里,会熏人。”做玻璃的熔融温度要高,现在的灶自然是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陈晚荣不仅要改变灶体,还打算使用无烟煤来加热,因为煤的热值比柴禾高。

    煤比柴禾更好,但是要是没有烟囟的话,会让人受不了。要是在院里做,肯定不合适,是以陈晚荣才决定砌到院子外面的角落去。

    郑晴特别聪明的人物,很是兴奋的问道:“相公,是不是要砌不一样的灶台?那赶紧砌。”

    她是好奇心起,想看个究竟,满足她不是不可以,只是还有更加紧要的事情要做。陈晚荣笑道:“这事等会再说,我先把另一个工具安排一下再说。”

    盯着陈晚荣,郑晴忙问道:“相公,是什么工具?能说给我知道么?”

    “去木工房,我一起说。”陈晚荣直朝木工房行去,郑晴忙跟上来。

    来到木工房,只见王中则带着木工们在做木盒子。有了郑府木工帮忙,已经把木桶做好了,应该回头赶木盒子了。

    “王师傅,有一个东西你得帮我做做。”陈晚荣来到王中则身边。

    王中则做事专注,这才发现陈晚荣到了,忙站起身道:“东家,您吩咐吧。要做甚呢?”

    “我要做个风箱!”陈晚荣很是简单的回答,捡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起来,一边画一边解释:“这风箱得用泡桐木做箱体,槐木做杆,用竹钉钉住,用驴皮胶粘合。”

    风箱在明代的《天工开物》里有记载,从东汉以来,主要使用的是水排,这种简便的鼓风设备,王中则没见过,听得不明所以,眼睛瞪得老大。

    陈晚荣知道他难以理解,再给详细解释,猫耳朵、活门、箱体、拉杆这些一一道来,听得王中则眼睛发亮。

    “相公,这风箱可是个好东西呢!简便,实用,比起水排更适宜。”郑晴的理解力惊人,很快就知晓风箱的优点。

    水排的功率比起风箱大,而且用的是水力,节约人力,特别适合于大型作坊使用。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需要水力,陈晚荣只是做做试验,总不可能挖一条水渠到家吧。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情况下,使用风箱是最好的办法了。

    要是有鼓风机就不必这么麻烦,问题是唐朝一没有鼓风机,二没有电,没办法的事情。

    风箱要人来拉动才能工作,做一个实验顶多叫两个人轮流拉风箱就是了。再者,木匠是现成的,做起也不费事。

    经郑晴这一提醒,王中则也明白过来了,击掌赞赏道:“东家,这东西可是个好东西呢,要是送到市面上去卖,肯定会卖个好价钱。家里头做饭,用这东西省事多了。”

    诚如他所言,在唐朝卖风箱肯定会卖个好价钱,只是陈晚荣没这兴趣,做好化工就成了,笑道:“卖就算了,我自己用用就行。做好之后,上些蜂蜡,拉起来就方便了。”

    蜂蜡有润滑作用,要是加桐油的话,固然是“口紧”,就是拉起来太费力,人受不了,还不如用蜂蜡。

    郑晴和王中则当然明白蜂蜡的妙用,连声赞妙。

    风箱在中国农村就有,陈晚荣在另一时空的家里就有一个,从小用到大的,记忆特别深,笑着念起一首俚谣:“东凹里,西凹里,两个狐狸打架哩,拉开了,还骂哩。晴,你猜是什么东西?”

    这是一个谜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