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两座炮台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两座炮台 (第2/3页)

台,很有历史,得从1904年说起,当时的俄国政府决定加强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的岸防设施,增添两个巨大的装甲海军炮台。

    作为海军重要的基地,这里本来有 11 英寸海军炮,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历史,这些老朽的岸防炮无遮无掩,所有装填操作都是人工进行的,致使射速低至 2 分钟一发,同时所有炮台都集中在从托尔斯泰角到检疫湾的比较狭小的海滨地带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湾的入口。

    当面对这个时代的各个列强的战列舰的时候,对方能够轻松地从巴拉克拉瓦和暴烈角的近海地区隔着美谦集耶和赫尔松涅斯角的山脉轰击 30 千米外的塞瓦斯托波尔,因此旧的岸炮防御体系必须全面更新并重新布置。

    只可惜中间经历了太多的时间,一直到1928 年才开始陆续建设,到1934 年基本完成。

    这座炮台装备的是 1913 年在圣彼得堡为一战时代的战列舰而造的 305 毫米海军炮,并换装了现代化的光学测距仪和自动火控站“街垒”。

    同时为了保证岸防炮的射击,还有 6 个观测所组成的支持网,分布在卢库勒斯角、阿尔玛河口、卡查河口、赫尔松涅斯角、暴烈角以及巴拉克拉瓦湾西岸。毕竟炮台射程极远,如此庞大的观测所网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炮台火力可远达尼古拉耶夫卡、波赫托维或巴赫奇萨赖,控制约 5000 平方千米的土地。

    当时被赋予了30号炮台的编号,就是现在的高尔基1号炮台。

    而当德国人已经开始在地中海内航行的时候,苏联就敏锐地意识到了风险,于是在塞瓦斯托波尔城防体系中又增添了几门相同的 305 毫米海军炮,用于掩护塞瓦斯托波尔南方的海上通道。

    这座姐妹炮台建在赫尔松涅斯角,得到的编号是 35,也就是高尔基2号炮台。

    这样,30 号炮台把守北方起自卢库勒斯角的广阔扇面,35 号炮台则控制从赫尔松涅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