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河北那些事儿

    第三百一十六章 河北那些事儿 (第1/3页)

    虽然我这只蝴蝶已经满足于安逸和舒适的生活,不再怎么热衷煽动翅膀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脱轨的历史车轮,依旧还在继续在惯性下轰隆隆的象前冲去,时不时将一个个人的命运碾乱碾碎。

    一切都不一样了,知道真正的历史上这位天宝神童,大唐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宰相,应当正在西北继续与那位陛下继续君臣相知,共挽狂澜,顺便制约那位野心勃勃的天子第一内臣李辅国,不动声色的奠定下他籍以辅助四朝皇帝的政治根基。

    而不是仅仅因为一些与龙武军所代表的势力,在某些政治观点相近和赞同的因素,引起那位陛下的想法,而被宫中的妇人和内官乘机联手的枕边风,吹到河北充当一个名为主持大局,权利很大却是专门处理最棘手事务,也最容易得罪人的微妙角色。

    事实上这一个结果,在他来成都见我的那一刻,似乎就已经注定好的。

    说实话,我倒想和他结党,可惜人家淡薄明志的很,并不在乎你那点心计和得失,糖衣和炮弹扔过去,连一点水花和声响都没有。

    李泌受袭也是一时震动的新闻,毕竟这是一位宰相。。

    几乎在同一时间,无论是驻留在河北的少年参军团首席领队李萼、还是河南尹苏震、都畿令许远、卞州防御使姚、河北采访使颜真卿等关系人士,各自都在第一时间送来了消息、再加上来自河北战地救护营中,李泌身边的幸存者,透露出来只言片语的线索,在这位遇刺过程中,有许多内幕值得玩味。

    比如说地方上盗匪怎么会有胆量也眼光。试图袭击一个护卫旗仗齐全的宰相车队,那些流落地方叛兵,更哪有高强的身手,可以杀进朝廷重臣的临时驻地,那些曾经为叛军为虎作伥,却不得不亡命逃避追杀地江湖残余,刚好也混迹在其中。。

    一切的起因就是朝廷正在河北进行的改制风波。

    朝廷恢复府兵的试点,不是在一向府兵集中的关内道(关内道牵涉到的东西太多了,事实相当部分青壮,集中在龙武军控制的还乡团中,以军屯为名已经先行一步),而是最受到战乱破坏最严重地河北道。河北的问题由来已久。传统的中原腹地。既是北方人口财富最集中汇粹,民风强悍。也是门阀豪强势力盘根错节最密集的地区,一向是朝廷打压抑并的重点。

    因此安禄山起兵后,虽然几度名义上控制了河北全境,但在这里遇到的抵抗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最盛时大大小小各种名目,多达几十路上百只不同背景地义军,在河北大地活动。现在战乱结束了。这些武装力量地存在,就变成了影响社会安定地潜在隐患。再加上历次战败的溃兵,朝廷开始恢复府兵地试点,就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因为,战乱也破坏了那些豪强门阀长久以来的根基,现在正是进行基础上的改变和重新洗牌的最好时机。

    而负责发起和进行这一切的,正是以前天下并马大元帅长史领中书门下平章,兼河北营田、采访、处置、厩养大使的宰相李泌,现在河北三大举足轻重地力量河东、朔方、安西北庭,都是于地方利益牵扯不深,西北出身地客军,借助他们的支持,用减赋,免税等怀柔措施为武器,软硬兼施剿抚并用,缓慢而坚决地成功解除了大量游离在地方的武装。

    并对进行严格的甄别和淘汰,登记造册,然后打乱建制,按照家乡编管遣散,其中部分甄选合格的人,才准许他们保留防身武装,给予安置田地,由朝廷派遣的军府都尉,定期训练和管理,以满足军事征召的需。这样做虽然过程很麻烦,而且牵涉甚广,明里暗中的反弹和抵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为统治想却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再加上重新清丈土地人口的缘故,进一步激化了这中趋向。

    李泌正在河北清户检地,说白就是以恢复生产为名,进行统计户口,清帐田地之实的工作,原由官僚与地方利益密切的胥吏,并不见得怎么可靠,再加上战争对基层的破坏,因此他大量借用了武学和官学里,对计量和地理有专长的学生,后来龙武军撤离河北的时候,作为利益交换,又给他留了相当部分天候组和军匠营的相关人员,他的中兴大计,才得以开展。

    他这么做其实在挖那些传统士族门阀的根子,但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没有比眼下更好的机会了。

    是在太平年景,这几乎不可想象的事情,河北、河东所代表的中原之地历来是人口最密集,也是土地兼并最厉害的地区,所谓的山东七大氏族位代表的世族门阀,哪怕是皇权最强大的时期,也只能进行温水煮青蛙式分化削弱,而不是完全的取缔。想通过官方的手段,知道他们到底荫蔽了多少土地,又隐匿了多少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大家族,往往还攀附和牵连着众多的中小家族,那些中小家族又有自己的部曲佃客,又牵连着众多的小门小户生产单位,其中盘根错节的关系,不是仅仅靠强力手段可以消灭的。

    从屯田法到占田法到均田制乃至本朝的班田制,到土断,检户令,历代以来的土地和户口政策,无不是作为政府与大地主豪族争夺土地人口资源的斗争,就好比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一个稳定比例的中产阶级,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指标;对农业根本的封建社会来说,拥有庞大比例的自耕农,才是集权国家良性运做的重保证。

    因为作为小家庭单位存在地自耕农,最有效率的方便国家调集资源和人力。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作为高度集中的大地主附属品,佃客部曲,因为切身的衣食生计相关,必须首先考虑的是主人家的利益,然后才是官府地需,至于皇帝。那是很遥远的事情。是以本朝历代君王,也始终贯彻抑制土地兼并,对氏族门阀既分化使用又限制打击的国策。

    可以说,大唐百年强盛的基业,可以说是建立在以这种班田为基础的府兵制度之上。

    虽然恢复府兵牺牲了部分将来的赋税收入,却保证了整个河北地稳定。知道大唐府兵最盛地时候。举国六百多府。每府最少一个八百人地营制。就是60万到80万的预备役。在历代对外战争中,总能源源不断提供合格地兵员。保持排山倒海式的压倒性投入。

    如果不是三次讨南沼的天宝之战,将河北近二十万优良预备役兵员,损失绐尽,安禄山的野心和*,也不会那么容易得手。

    现在河北战乱比其他地方更加惨烈,大量的土地荒芜,战火和屠杀。饥荒和瘟疫。无数大小门户的因此破灭,使得这些太平年景。很难彻底完成的工作,阻力一下小了许多,再加上西北系统地朔方军为后盾,使得这些非同一利益体系地,又经过严重削弱的旧日豪族,对主张昔日地权利,不再那么强有力。那些被遣散,却有被组织起来开荒的普通士兵,更不会反对对土地的期许。

    历史似乎在这里遇到了一转机,战乱固然是国家的巨大损失,但同样也是李泌在奏折里所说的“革除旧弊,汰故焕新的前所未有之良机”。

    因此对于龙武军早期,在关中进行有组织的圈地安民的类似小动作,南北两行朝都保持了一致相似的沉默,军队占用的土地,最终还是会过于国家。

    而作为拉锯战和游击战最激烈的地方,关中的豪族大户,同样在战乱中损失惨重,成为官军和叛军争夺和消耗的资源,等到那些少数外逃的豪族后人,有命也有运气,重新回来申诉主张自己的权利,黄花菜都凉了。

    有了关中小范围试点的良好开头,才有了河北的大刀阔斧,可以说李泌做到这一步,已经完全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