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果然还有下文

    第三百六十九章 果然还有下文 (第1/3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果然还有下文

    虽然有利用价值于他们,但没有必太客气,我直接打发内长史温哲去交涉,相信他会为我获得最大的利益。

    第二天,就一个叫豆芦著的人,拿着叶护的金章找上门来。

    他自称代表了是回纥大姓之一的拔悉蜜部,愿意与掌握代表大唐最先进工业生产力之一军工集团的龙武军,在两国睦邻友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深入加强交流。

    所谓拔悉蜜部,对我来说也不算陌生,这是一个和仆固部落一样的古老的氏族。

    贞观年间,十五姓铁勒脱离突厥内附,朝廷乃以其中最大的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多览葛部为燕然都督府,仆骨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为幽陵都督府,同罗部为龟林都督府,思结部为卢山都督府;以势力小一些的浑部为皋兰州,斛薛为高阙州,阿跌为鸡田州,契羽为榆溪州,奚结为鸡鹿州,思结别部为带林州,白部为颜州;其西北结骨部为坚昆府,北骨利干为玄阙州,东北俱罗勃为烛龙州;

    皆以酋领为都督、刺史、长史、司马,以古代匈奴遗址---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城统之,六都督、七州皆隶属,其都督、刺史给玄金鱼符,黄金为文,作绛黄瑞锦文袍、宝刀、珍器赐之。又在其地驻军,修筑大道(天可汗道),设驿站,抽赋税。

    后来回纥国崛起于娑陵水(色格楞河),相继击败宗主西突厥,向北又击破后突厥余部,得其草地人口,强盛起来,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

    现今的回纥国。分为九大种:一曰回纥,二曰仆骨。三曰浑,四曰拔野古,五曰同罗,六曰思结,七曰契。八曰阿布思,九曰骨屋骨,也称外九族。在最大的回纥氏族内部,又分为药罗葛、胡咄葛、唿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咀素、药勿葛、奚邪勿九姓族。这九族又被称为回纥内九族,其中药罗葛是世系的王族和最大的领主,这外九种和内九族,再加上被征服的拔悉蜜、葛逻禄两客部,构成了所谓的十一姓回纥汗国。

    作为非主体民族的铁勒后裔,客姓部落的拔悉蜜、葛逻禄两族,在回纥国内地位最低,甚至在部落种姓成分最杂地同罗胡之下,凡有战事必为前驱,属于被消耗的重炮灰一族。*****

    由于历史遗留。他们不但对王庭纳贡。也同时对唐称藩。象主成分是突厥别种葛逻禄部,就有许多部落就参加了高仙芝率领地大食远征军,然后在恒罗斯城下,倒戈叛逃到大食控制区去。

    入唐作战时,由于葛逻禄氏族远在安西,事实上王帐就近调遣了大量拔悉蜜部的健儿,入唐应征,所以他们靠上王子叶护,并希望借助唐朝之势,对自身有所改变纭纭。并不希奇。

    但真正与了龙武军产生交集的,还是数年前。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继承了大多数游牧国家的特色,除了对外战争和扩张时期,在平时十一种回纥,并不是一块铁板的,除了占据最大最好的草场领地。拥有最强最多牛马和士兵的回纥族之外。其他氏族之间,每年都为领地、草场、水源相互竞争。然后在各大氏族内部的大小部落之间,也是同样地生存竞争关系。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占据统治阶级金字塔顶端的王族,所乐见其成的。

    自从利欲熏心的同罗胡,大举南下被击溃,主组成统治阶层的两支大部落几乎被打散,其中得到好处最大的,就是仆固怀恩出身的仆骨部,其次就是这支拔悉蜜部,说是协助盟军也好,说打落水狗也好,与龙武军也不算陌生。但是显然他们这次所图不小。

    而这位中间人豆卢著的来头,也不小。

    所谓豆卢是汉化的藩姓,自北朝以降,这些草原民族本来没有所谓的姓氏,后来为了方便与中原人交流,才以部落为姓,逐渐构成了称谓。豆卢原为鲜卑族慕容氏地一支,后燕慕容苌降北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鲜卑语“归顺”地意思),其后代相传姓豆卢,称为豆卢氏,唐朝以起祖地置豆卢军,也是针对回纥的边镇之一。

    他祖上豆卢钦望,为武则天时宰相,在本朝也算是个名门之后,出过好几位处理藩务著称的流外官。

    至于他怎么会和大王子叶护搅和到一块,替拔悉蜜部出头。。。。虽然说是避嫌和保密,但我更怀疑这是什么派来的,或是什么政治背景下的陷阱,没有见直接他,只是安排崔光远与他会谈。

    最后得到的结果是,

    他不但需足够铁器盐、茶等重物资,还需大量的精炼煤,铁器可以装备部落盐、茶都是可以用来收买人心的生活消费品,特别是糖和酒,长期迁徙奔袭中保持体力和精神的好东西,而煤则是用来过冬的。^^^^

    当初,

    金吾军在草原上依照水脉走向筑连环子城地时候,也顺带进行一些地质勘探,只按照水利专家的勘测,截流的堤坝一起,下游的水流量,就在控制当中了,这或许一两年看不出成效,但只数年就有可能改变草地局部水草环境,比如洼积成新的沼泽湿地,或者通过浸润土地,将半干旱半烟碱的地貌变的适合耕作。而草原上地水源是有限地,哪怕一条再小的溪流也是珍贵地,游牧民族虽然号称居无定所,但牛羊活动范围是以水脉的分布决定的,控制住主的河流,等同也扼住了期间游牧民族的生命线。

    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有件奇怪的事情,在古榆林关以北、统万城遗址以西的一个被称为响水川的地方,按照惯例挖土下去勘探地质结构,以决定筑垒的地址,以及决定是否有足够厚地土壤层,进行屯垦耕作还是围场厩牧。结果探铲打下去不过五尺,就遇到一个黑色无法打穿的沉积岩层。**来地样品直接初步判断是类似煤矸石之类的东西,送回来经过鉴定是媒,而且都是品相最好炭精。

    虽然古今地貌变迁很大,但我还是依照那本图册判断出来。

    这个响水川,应该就是在后世的鄂尔多斯附近,鄂尔多斯素有“地下煤海”之称,在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