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门户与物议

    第四百一十六章 门户与物议 (第1/3页)

    四百一十六章

    “已经妥当了。\

    沙盘完成后,崔光远倒是派人送过来一个口信,只有这么四个字,我却轻吐了口气。

    为了这个轻描淡写的妥当两个字,不知道有多少人头落地,又不知道有多少人家破人亡,远戍边荒。

    大出我的意料,在龙武军表态后。

    云阳的那件看来很轰动的事情,比我想得更短的时间内就被自上而下的强大压力给和谐掉了,至于当初事情真正的起因,已经不重了,军队的体面显然比地方官府的体面更大,而且后更不好对付,但更主的是,对方的运气很不好,难的时机不对,朝廷中那些大老们中,虽然不乏有心给连军户都这么骄横跋扈的龙武军上点眼药。

    可惜遇到了非常时期,大人不希望在番国使团过境的时候,生什么群体上访事件,给天朝的脸面抹黑,既然无法让军队的一方服气低头,那牺牲弱势的另一方“刁民”,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于是事情毫无意外一边倒的结果,当地官府以火箭一般的处理效率,判罚那几个村子的赔偿和劳役,而且是在军户的监管下。

    当地参与械的几个大宗族的一些头面人物,直接被栽上一堆“聚众作乱”“鱼肉乡里”“私藏军器”“非法结社”“损坏公器”“偷掠军产”之类的罪名,在无数热心地军户围观公审下,流放到下受降城区,那里还有许多龙武军地士兵,等着和他们好好亲近一番。

    当然,那些军屯庄逃不内部的整风运,主动援手同伴的行为该赏,擅自出动武装的该罚,不懂得直接找罪魁祸下手,而去不分青红皂白到处打砸抢,乱搞一气的更该罚。处理不好地方军民关系,让事情捅到我面前的,也脱不了责任。

    这个机会,也整顿下军屯庄建立以后,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和弊病。光靠以乡党为纽带地担保连坐制度还不够,还尽量把这些亲族同乡的渊源给拆分开来,形成管理人员的流动,一些来历不妥当的人员,宁可有反弹和损失,也清除出去,龙武军不养没用地人。

    然是我过于认真。想地太严重了。河北各军不分敌我百姓烧杀抢掠地时候。那些朝廷大老们。也不过是几个不痒不痛地申斥。

    不我也没有多少心情为他们多愁善感地感叹了。这个世上可怜地太多了。我先顾全好用身价性命前程追随我地人。才可能有多余地同情用到他们身上。

    过了响午。直接在衙中用过饭后。小睡片刻精神一些。随即有人递上今天早朝地摘。

    早朝地时候。有人提出按照前代地惯例。晋尚书左仆射岐国公郭子仪为北平郡王。不出意料被这位老令公以恩荣过甚。惶不敢受。给谢表拒绝了。

    不过我怀疑提这个建议地人。很有恶意趣味。前代地西平郡王是反贼大头目安禄山。东平郡王哥舒翰干脆被人阴死在潼关。

    既然郭老令公颇有廉颇不老地志向。军中广大地将士也强烈呼吁。国不可无改委。改委不可无奥特曼。嗯错了。是国不可无朔方军。朔方军不可无郭令公。朝廷也勉为其难。仍令操劳国事。

    然后是更高层次一些的小内朝决议。

    宰相们在政事堂里商议的东西,虽然号称国家机,但是其中大多数常规事务及重决议的东西,对居于统治上层的少数人来说,属于不是秘密的秘密,我正好在这个少数人中的之一。

    其他人或许会从各自的派系,乡党等渠道得到一些模糊、大概的消息,但是内容就没那么准确,甚至得到刻意曲。

    薛景仙口述的正是么一份新鲜出炉的讨论稿

    “划道之议中,已经确立了河北、河东、河南几处。。。”

    “其三河之的河北道,拟定将被划为为幽燕(平卢)、河北、东三道,”

    “河东道拟分为河内、云中道。。。。。”

    “河南道拟分淮北、河南道。。。”

    我闭着眼睛,静静听着,一边脑子里浮想>。

    李泌不愧是手腕高超在历史上侍奉过四代皇帝的超级能臣,他在河北以总参军国府的名义,大刀阔斧的清兵汰吏,将原本的二十多家的大小藩镇,裁撤的只剩最大的七八家,再经过这分道一划,就更加无害化了。

    由于,

    长期在朝廷虚内重外的政策下,安史之乱中叛军的主力,可以说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为的边军,朝廷平乱的主力也是河西、朔方、陇右、为的边军,再加上其他临时以地方部队扩充来的新藩镇山南、河南、淮南兵,以及临时调回的安西北庭、剑南诸道勤王军,外藩诸胡、西域列国的联军。

    几乎都是外军在做主力。

    而作为朝廷直属的中央军,几乎没有什么出彩的功绩,也就一个北衙留军龙武军到处奔走扮演救火队的角色。

    因此那些地方部队扩充来的新藩镇,反而最好解决,他们的根基不深,战斗力也不算最强,组建也就这几年,朝廷只有足够的安置措施,一纸诏书就可以轻易解决,其中以颜真卿为的河北四柱臣和宗室两王为典范。

    然后是那些在战争中不断扩编的边军系统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和以世袭军户血统构成的大小山头。抰百战之功,广有就食之地,一个处置不妥,就是不亚于安史逆党的祸乱。

    按道理那些边军勤王定难的任务完成后,也应该以原

    制还镇了,但是现实没有这么简单,许多将士已经习内地地繁华,不愿意再回到边荒的清苦之地去。

    这就给了朝廷一个机会,你不愿意回去也没有关系,接受朝廷的求交精兵,汰老弱之后,你可以带着军队,直接被纳入朝廷中军的体系,比如十六卫,又如是新建的关内节度使等等。

    这些在他的操作下,虽然象朔方、河东军的编制和规模,地盘都没有变化,各位将领地权利和名位,也几乎丝毫无损,但是内部盘根错节的格局和平衡,却被重新打乱和划分过了。

    “以道上差遣官,转为职事的有,采访处置使改号观察处置使,仍主官民庶务,考课官人善绩,三年一奏,可罢免州刺史,除变革旧制须先报可,其余皆得先行后奏。。。。秩定正四品上至从三品下。。。。”

    “营田使、转运使、租庸调使以本名留用,分主屯垦、财赋、度支,。。。受事户部、司农,秩定正四品上。。。。。凡河北、河东之地,仍三分上供、留使、留州之制。。。

    于明泉诸增派市舶使。。。”

    我睁开眼睛,点了点头,这并不算意外。

    朝廷这些年了凑集财赋,可谓绞尽脑汁,逐渐废弃了计丁课税的租庸调制,并入地税和户税,改行统一按每户地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缴。

    不再只按丁征税,也不区土户、客户或课户、不课户,一律按照每户田亩和资产的多寡征税,税负较为合理,纳税面大大扩大又规定“行商郡县税三十之一”

    主包括关市之征(商品通过税、交易税)和对商人地苛捐杂税。但前期“凡关,呵而不征”,直到天宝九载,按照2%的税率征收除陌钱。“公私贸易,千钱旧算二十,加为五十;物两相易,约直为率”,

    史之乱后,为平叛救国,朝廷开始多方敛财。至德二载,肃宗下令:“其商贾,准令所在收税。”

    上:年间,肃宗又“敕江淮堰商旅牵船过处,准斛斗纳钱,谓之~程”,增设江淮租庸调使后,“于诸道津,置吏税商货,每贯税二十文,绣木茶漆皆什一税一(之),以充常平本”。

    并于乾元元年,在交趾、广州、洪州、福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海州、登州等地,开始征收外商税,即对外商贾的“纳舶脚”。

    增加市舶司,也不过是敛财的手段之一。

    “以本道节度使改都督,仍领其属,区辖不变,率道下诸军、招讨、经略、防御、团练、等使。。。。非特进,今后不兼各使。。。”

    “增诸道监察御史定员,置为监院,一正两副三员,佐以监事、佥办、从事。。。。。”

    “分采访处置使本职,另立黜陟使,上受事三司,道下主刑名之务,提州下判官、推事、巡官事。。。”

    “新置劝学司,主保荐、举贤、进学事,。。”

    “今后凡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及各州,皆设官学及六学馆,以学丞领之,设博士、助教等。”

    “凡六学生每岁有业成上于馆,丞以其业与司业博士试。明经,帖经口试策经义;进士,帖一中经,试杂文策时务征事。其明法、明书算,亦各试所习业。”

    “今后乡贡举士,非学校不举,其中京都学生定员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

    “每岁仲馆、监举其成送之尚书省登第上于尚书,礼部主簿掌印句检监事。凡六学生有不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