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前奏

    第五百九十三章 前奏 (第2/3页)

的方便面一样的东西,

    “这是用地瓜米和土豆丝油炒成的便携干条子,相比粮砖省却重新烹煮功夫,直接和水嚼食。。”

    “若与粮砖杂半而携,则一驮可携军一伙十日粮。。”

    “就是吃多了会口燥闹心。。”

    我嘿然,这不就是红军长征炒面的古代版本么

    “不过下属已经使人试验过各种解决之道,大可以嚼茶末来解腻。。”

    还有薯饼,就是用红薯和土豆为原料,加工的新一代粮砖,红薯本身有甜味,省却了加糖的工序,相比传统稻麦稷菽更便于加工,也可以做的更精致也更浓缩。

    “改委请增粮砖生产人力配额数番。。”

    “战事不是打完了,怎么还有这么大一批数目的需求啊。。”

    “回军上,此乃外售所需。。”

    “外售。。”

    我顿时惊讶了一下,虽然龙武军所生产的军工产品,考虑兼顾成本的原则,都有简化外售的民用版本,. u  ~

    答案是肯定的,原来很早就有龙武军使用的罐头和压缩口粮流到外面,最初是配给那些军属和遗眷,但她们往往并不完全自己食用,而是部分用来和附近的俄乡民交换其他生活物资。

    这些压缩口粮体积小,耐贮存,又顶饿管饱,因此开始有乡人,在丰余之年主动的收集粮砖,作为应急的贮备,以度过来年青黄不接的饥荒时节。

    然后被左近乡邻纷纷效法,迅传播开来,一些殷实人家,也开始主动跑到军屯庄来,用粮食兑换他们上手的压缩口粮,但是军用配给的压缩口粮数量总是有限的。

    于是个别军屯庄开始自己山寨军用口粮,做出土制饼干以牟利,虽然没有军用的好,但是胜在成本更加低廉,但是对于担心饿肚子的人来说,还用在乎什么口味么。只是目前军屯庄还是只肯收粮食,

    军也注意到这个迹象,觉得可以加以引导和挥,为集体创收。

    我想了想,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在传统的俄小农经济模式下,古代大多数农民就算遇到丰年,因为缺乏有效加工贮存的手段,无法将余粮保存得太久,梅雨、虫蛀、鼠患等各种都在威胁着他们的口份粮,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将无法长久贮存的余粮,换成更便于贮备和携带的压缩口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龙武军付出的是集体调剂的人工和产能、物耗,就能获得粮食储备上的巨大入差。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进项。

    有了这笔稳定的进项后,或许可以可以将粮食加工项目进一步横向和纵向拓展,做成各种高低端的便携食品,古人出行的食物需要,还是蛮大的一个市场。

    此外还引申出,关于整顿军屯庄附近野市和小市的报告,以及朝廷内部要求制定新五谷作物产量比价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比价,同样是朝廷征收粮食作物,稻贵于麦,(小)麦又贵于稞(大麦),稞又贵于莜麦(燕麦),莜麦又贵于粟(小米),粟又贵于黍(黄米),木稷(高粱)比如纳课上,斗大米=5斗粟,自古沿袭波动变化有限,但自从出现新五谷后,关于粮食作物的兑换比价,就比较混乱了。

    按亩征收谷物的地税,上田每亩二十或一斗栗,田十五钱或八升栗,下田十或五升,拓荒田三年两升的标准征收。边屯军田,又有相应的减免。

    关内肥殷之地,一亩上田以最好的年成出麦,最多不过四石有余,而一亩薯豆,可出**石,目前市价斗谷(没脱壳的作物都称谷)二十五钱,斗米(脱壳的稻麦)三十二钱,而生收的豆薯斗价十钱,粗脱皮的薯豆则斗价十五钱。

    其玉米价高于红薯,具有糖分的红薯又高于土豆,土豆又高于芋类,芋又高于大豆之属,(一斗官斗约等于后市的8.4市斤)。

    因此以低投入高产量的新五谷,无论是折钱还是纳物,缴纳朝廷赋税的成本,远要比那些传统作物低得多,所谓军屯户经过国赋、军收、备公后“倍收半纳,犹有余粮”。

    因此也在成产出和收入的巨大反差,很多人纷纷改种新五谷为主业,并在军屯庄为核心的主要产区,形成自的粮食交易市场,将自己种出来的麦粟以差价换成红薯、土豆,给地方官府税赋征收和换算造成不小的麻烦。

    此外由于军屯庄的低级商品流出,也造成附近家庭手工业的几乎灭绝,那些乡人现自己辛辛苦苦手纺的土布,市售所得无几也少人问津,于是开始改弦更张,转向军屯庄售贩苎麻、丝涤等农产品原料,更有业余或是职业的行脚商人自到更远乡村去,收购这些原料转售军屯庄获取差价之利。

    而这些小市、野市又涉及到军屯庄的部分所有权和管辖,让对方官府的税吏不敢轻易介入,贸然闯入被打的半死的事例已经有好几起,这也造成附近乡人趋之若鹜入市,一些罪犯和逃人,也隐匿其,变成地方治理的一大心病云云。

    此外就是偶尔集体上门拜访为名的,求官活动。

    “朝廷有意派遣通商使臣前往黠戛斯部。。有谁愿意去。。”

    我对着一干召集而来的属官道,他们主要都是低品的年轻官员。

    这个通商使臣的说法,其实不是官面的成为,全称是通藩宣抚封赞使,简称通宣使,属于朝廷乾元朝以后新制的差遣名目,朝廷筹给平叛钱粮而财计维艰,于是在我为的幕后推动下,开始尝试以对外的大宗对外国家贸易来补充财政,从尝到甜头后就一不可收拾,为了确保稳定的供需关系,朝廷开始以封赠为名,向那些外藩派出常驻的使臣。

    经过这些年的展,当初一名使者几名随从的小使,变成动辄正副使判官书记从事通译数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常驻使团。虽然是以通商藩务为要,但是因为兵部想籍以探知外藩情形,礼部想确保朝贡体系,于是各种身份的人员都塞进去,变得越多。

    此外一些豪商巨富,乃至公卿家的背景也会提供一些金钱到实物的赞助,主要是了为现新物产和商机的优先权,朝廷舀下的大单子,只要手间漏一漏,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当然早期这种通商使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