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万国兵前草木风7

    第七百四十四章 万国兵前草木风7 (第2/3页)

夫以下的提拔权限。。”

    。。。。。。。。。。。。。。。。。。

    扎格罗斯山脉中。

    校尉陈望举,懒洋洋的依靠在参天大树下。享受着为数不多透过山林的遮蔽,落在地面上的阳光和温暖。

    他是京师武学第十九期的毕业生,也是武学同学中,年资和辈分中最晚的一届,半年多前还是武学一名待选的普通生员。

    自从开府大人淡出朝野后,两学历年毕业生的出路,也是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荫补的子弟继续享受父兄荫泽和人脉,选择留京或是近乡的大邑显望,仕而优差;而科班背景的生员,则大多数则只能选择到边苦蛮荒的新拓之地,在与外族和蛮荒的斗争中,谋求一个前程。

    毕竟对于日渐太平的国家来说,两学生员的出路,也在变得越来越狭窄,相对仕途上同乡同年幕府佐僚尚有可为的京学,武学生更要选择少的多了,没打战的情况下,一年下来北军、卫军这些待遇优厚的中军,生老病退而空缺出来的军职序列,就那么点位置,排资论序等着补缺的人却是只多不少。

    因此许多人为了尽快摆脱经济上的拮据,补偿家庭多年供养的糜费甚大,而早早选择了到各种额外补贴高,风险大,赚军功机会也多的安东、南平、北原、安南、安西等偏远边疆之地去服役。而这些年来随着域外的战事频繁,去安西的两学生员,则成为新的热点。

    因此有人酸溜溜的谈起这些人去处的时候。无外乎是感叹朝廷换了这个多功夫培养学生。最后大都肥水不流外人田,为梁某人的家乡做了嫁衣尔。

    但他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作为创始人的开府大人,冒着被朝廷宜忌和非议的风险,万里迢迢籍着探亲的机会,跑到这域外来开边,为的不外乎是给这些寒门庶族背景的两学生,谋一条更好的出路和前程。

    陈望举虽然也姓陈,相比陈希烈之流的京中宰臣望族,却只是剑南地方一个不入流的小姓。小有殷产的中等人家,只是勉强有钱供他就学而已。而且最终选得也是所费低廉还有所补贴的武学附校。

    因为入学的年纪小,没能赶上开元乾元年间克难定乱的大流,也够不上泰兴朝初年的几次灭国存亡的大战。等到他中规中举的经由军屯幼学,场办中学,投报成都武学附校,已经是为了奠定青唐都护府,而大批次破格提拔的最后一站末班车了。

    等到他升考上京学再修,已经是天下太平少战事了好几年了,因此就算他在武学中以传统的步军科和辎重科,得以中上的考评毕业,也只是跳过毅士,锐士。军士三士阶,得受了一个陪戎副尉的诰身,每年领若干米肉而已,连正式的薪饷都没有。

    他家里已经没有多少余财了,父亲已经去了,只剩下个弟妹在家奉养寡母,依靠薄有家产勉强糊口日而已,而留京等候分派差遣的日常huā费,却不是一笔小数目,且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真要放下身段回乡做一个捕吏头目,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却非他所学所愿,正当去留茫然不决之时,他和同年大多数人一样。的接到来自金吾卫的募集书,提供一些出身和前程的倡议。

    作为在役候补军官,只要肯来域外,就有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路费、置身钱,到了地方就有现成官置的田宅,享受官奴婢经营的相应收益,只要能够从战场上活过几场下来,那至少一个小城主或是团结的身份是跑不掉的,至于与军籍挂钩的永业田和口分田,更是圈占上一大片。等到他们稍稍有所根基后,接来家人奉养再招揽国中的族人同乡,轻易可以聚落成一个新的移民村子。

    而真正到了安西,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奔走与道途的商旅和各自归化百姓,让沿途地方上,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活力,生活节奏和日常一下子变得紧锣密鼓起来。

    风雨无阻的再训练,填鸭式的战情军略屯营知识速成再修,然后还没过半就因为占据需要而冲忙结束发任地方了。

    陈望举一来就做了府兵队正,然后没两个月就迁了补充营的副尉,等到进入岭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