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回 幼学苦甜

    第30回 幼学苦甜 (第2/3页)

杂工的钱也不用给了,也是给孩子们安排值日,每日两人,打扫屋内屋外和练武场的卫生。”钟先生说道,“最重要的,我的工钱不用给了!这个月开始,只要我教书能教的动,我义务给大家伙儿上课,镚子儿不收!”

    “哎呀钟先生,这怎么行!”王义顺连连摇头不允。

    “嗨,王先生,您且听我把话说完!”钟先生说道,“我这一辈子,考取了功名,但没有走仕途的命,唯有一子,却没有给我们老钟家续上香烟,到老来孤苦伶仃,落下个风湿的毛病,腿脚不利落,和这孙女钟芸一起流落于世,过的却是苦日子。我我想,如果王先生您,能允许我们祖孙俩住在学堂旁边的这间库房里,每天管我们吃喝,我这些年多少还有仨瓜俩枣的积蓄,支撑到钟芸她出嫁,自是没有问题的。”

    “哎呀,钟先生,这库房阴冷潮湿,总不比正房堂屋的亮堂暖和!”王义顺说道。

    “您那是没看我现在住的那柴房,四面漏风,八面透光,早就堪堪倒塌,没法子住人啦!”钟先生言说,“我把我的工钱,折算成租您房子的钱,这样总行了吧?”

    “此事我们从长计议,却不知您刚刚言道,一共仨建议,除此之外,另外俩却又是什么呢?”王义顺问道。

    “这其二,是您即便再苦在穷再难,千万别去赵家爷们儿那里支钱渡难关,他们的心黑着呢,早晚一绕、两绕,再把这宅子绕回到他们手中,到时候,不但这文武学堂要关门大吉,怕是您和张源张老爷这一番投资办学的心血,也要付诸东流。”

    “嗯嗯嗯,这是自然,这您老和我是想到一起去啦!”王义顺点点头。

    “这第三个建议,才是最终要的一点!”钟先生抓着王义顺的小臂,他俩席地坐在门口的条石上,说道,“第三个建议,是您要抓紧时间,给韩金镛这小孩儿开蒙授武!”

    “怎么?小金镛不会武,其他会武的学员们,欺负他么?”王义顺听闻这话,眉毛皱成一团,他问道。

    “这自是没有的事情,不过,让这孩子越早接触国术越好!”钟先生从怀里掏出烟袋锅,自顾自蓄满点燃,吧嗒吧嗒抽了两口,这才说道,“实不相瞒,这孩子天赋异禀,老夫这才教了他三年,实在是教无可教。”

    “怎么,这孩子淘气惹您老生气了?”王义顺心里存疑,又问道。

    “没有!自是没有!”钟先生摇摇头,又点点头,“这孩子太能耐了,不到三年时间,他不但识文认字,而且读遍了我这些年的藏书,经史子集两百多册,孩子竟然全通读了。不仅读,他还问我问题,让我都无从回答。”

    “这孩子问什么了?”王义顺问道。

    “他问我,这大清算是盛世,但定鼎中原不过两百多年,却又呈现衰败。历史上的衰败,无非是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现在的衰败,却要直接和外夷对话。天津卫开埠已久,大清接下来要走向何方!”钟先生说道,“韩金镛这孩子小小年纪,问出了事关国运的大事,证明这孩子的志向远不在青凝侯这一个小村庄,更不在天津卫这座城,而是志在天下啊!”

    “那这又与给他授武有何关联啊?”王义顺问道,“实不相瞒,钟先生,我这几日思索,已经有了替兄传艺的念头,我只是没想到,催促我给他传艺的人,竟然是您这个饱读的读书人!”

    “这是自然的,我虽然饱读,却不迂腐!”钟先生笑了,“您应该依稀记得,咱文武学堂开班的时候,就曾经讲过这话。武夫打天下,文人点江山。可现在这世道,再多的文人,也难拯救衰败的大清。让孩子学武,往大里说,能打天下。古语有云‘学会文武艺,售与帝王家;帝王不要,售与实家;实家不要,仍在地下。’身上有了武艺,往大里说能定国,往小里说,是门技艺,保证孩子将来饿不着啊!”

    “您说的,却有几分道理!”王义顺听钟先生说到此处,点了点头。

    “咱青凝侯村的庙小,容不下多少大佛。这孩子早晚要游历天下。他志在千里,但现在足下无根。您越早将绝艺传授给他,他便越早攀上高峰。”钟先生又抽了几口烟袋锅,把烟灰在石阶上磕去,“俗话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咱现在老一辈能做的,就是帮他们,扶着小一辈登山高峰。让他们不要再走我们走过的老路啊!”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文一武两位老人在谈心的时候,却不知隔墙有耳,门口驻足站有两人。

    早一些站在门口偷听的,是钟芸。后来抱着一摞书前来的,是韩金镛。

    却说,韩金镛抱着的这摞书,是从钟先生这里借的,不出十日已经通读。他此刻本意是来还书,却被钟芸一把从身后拉住。

    韩金镛正要多问,钟芸却伸出一个指头,在唇间打了个嘘声。

    “轻一些,我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