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回 初露锋芒

    第72回 初露锋芒 (第1/3页)

    公元1889年,大清光绪十五年。

    我们必须要铭记这一年。记住这个春天。

    这一年,韩金镛十三周岁。

    这一年,韩金镛作为本书的主角,首次出世。

    这个“出世”不是“出生”,而是“出名”。

    在此之前,韩金镛只是青凝侯村的一个乡野小孩儿,学了些拳脚,读了些书,即便有些名声,那也在田野间传递。但从现在起,他的名声将首次传遍天津卫,未来还将传遍华夏神州。

    您若问,韩金镛真的如同这几个孩子所言,在码头、柴市随父贩柴的时候,与地痞泼皮发生争执了么?

    是的。

    这一次争执,引来了一场大架。

    这场架,让韩金镛自此成为天津卫老爷们儿茶余饭后的谈资。

    要说,这场争执也不怨韩金镛,毕竟,那些地痞泼皮蓄谋已久。

    领头那人,啸聚在在柴市码头已久,天怒人怨,大家送他个绰号,叫“赵秃子”。

    看过前文书,有过印象的人,或许多多少少还有个印象,这赵秃子的弟弟,就是合谋害死韩金镛姐姐春妮儿的奸夫“赵二秃”。

    韩金镛在明,赵秃子在暗。赵秃子为了教训韩金镛,盯了可是有些日子了。

    且说这一日,韩金镛早早就背上了之前晒干的柴薪,和父亲韩长恩到柴市贩卖,以期贴补家用。可到了柴市,才发现自己还是起晚了。

    这样的柴市,在天津卫有好几处,距离韩金镛家青凝侯村最近的,走路要走将近两个来时辰。

    是时,柴市里已经聚满了贩卖木柴的穷苦人。这些穷苦人把起早贪黑捡来的木柴,晾干后卖给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照顾卖柴人生意的主顾,大半夜不是那些富先生、阔太太,而是大户人家里的官家、佣人。他们寄希望于用尽可能低廉的价格,买到尽可能耐烧的柴火,这样里面或多或少能有个“偷手”,剩下几厘碎银子、剩下几吊铜板,那也是自己的额外收入啊。

    可对于这些卖柴的穷苦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用卖柴得来的这几个杯水车薪的铜子儿,要不然买二斤玉米面、要不然买一筐洋芋,权且果腹。

    这边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道理。

    但韩金镛和韩长恩父子虽然到的晚,却讨了个巧。虽然他们到的晚,只能在柴市码头随便找个犄角旮旯,把满担的柴火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揉着被压疼的肩膀,但他们的柴之前在家里已经晾干。干柴出烈火,而且干柴含水量小分量轻。这些买柴的顾客,眼里都贼着呢,一看这几担柴火,颜色发灰、风一吹微微颤动,便知道自己遇到了好东西,须臾之间,便抢着询价购买,把这些柴火了抢了个一干二净。

    韩金镛当然挺高兴的,但韩长恩掂量了一下自己手里的这几块碎银子,知道这些钱虽说是不少,但距离自己的心理底线,还差了一些。自己拿着这些钱再和儿子去换购粮食、给岳父王义顺买药,也就是聊胜于无。可即便这样,韩长恩倒也还知足,他四下望了望,见不少樵夫已经等候多时,可柴火仍然没卖出多少,心里知道今日的生意至少还算顺利,也就释然了。

    可就在这时,一众趿拉着靸鞋,歪带着瓜皮帽、披着疙瘩袢儿的地痞,却走上前。

    领头的是个秃子,高声问道:“嘿!我说,你们哪个村儿的?知道规矩么?就敢在我的地盘儿卖柴火?”

    韩长恩见状,赶忙上前,他深施一礼,说道:“啊,我们是青凝侯村的,乡亲们过去多有来这个柴市码头卖柴的,却从未听他们提起过,在这里卖柴有什么规矩啊?”

    “嘿!行啊!我说,你这种地的,不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却要来这里卖柴火。卖柴火也就罢了,还不懂得‘拜山头’!”这秃子摆明了要找麻烦,往前紧走了两步,与韩长恩脸对脸、面对面、眼对眼的站在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