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回 江湖论盗

    第175回 江湖论盗 (第1/3页)

    李存义和张占魁没想到,年纪轻轻的韩金镛,竟然能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洞察至如此深刻。

    以至于,他们捏呆呆发愣之余,都有些惊诧,惊诧过后,竟然有些惭愧。

    事实上,韩金镛所言极是。李存义和张占魁被“温凉玉”一案中复杂的案情搅得心神不宁,反倒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江湖。

    自己终究是江湖中人,过去曾经被衙门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样的情况直至南七北六十三省总镖头、上三门总门长胜英的徒弟黄三泰虎口救下康熙爷,才稍稍扭转了一些。

    可江湖人终究是江湖人,怎么洗白,也改变不了在衙门中的形象,也改变不了在老百姓心中的印象。

    实际上,李存义自己就弄不清楚,这一次被委以破案的重任,究竟是上风看中自己的意思,还是上风知道自己是江湖人,要利用自己的意思。

    如果事情果真是韩金镛说的这个样子,是义贼为了劫富济贫偷走“温凉玉”,那这案子还真是难办了。睁一眼、闭一眼,搁置案情于不顾,会被上风视为“办事不利”;取回“温凉玉”,却又会被视为朝廷的鹰犬,被江湖中人所唾骂。

    李存义和张占魁兄弟二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尚云祥却被韩金镛这一席话,惊得打了个寒颤。他更没想到,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小兄弟,会有如此的眼光和视野。

    现场沉寂的久了,气氛有些压抑。

    韩金镛知道,自己一时的“抖机灵”,令师父张占魁和师伯李存义,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学生我少时好读书,读了不少书,读书甚杂。一本名曰《博物志》的志怪曾经记载过,相传,东方朔为求长生,曾经三盗西王母的仙桃。”韩金镛有意打破这沉默,于是说道,“由此而观之,若论这偷盗之术,祖师爷是东方朔,偷盗的贼子们,拜的也大多是此人。依我看,这是贼子们在寻了龌龊之事后的心里安慰。他们心里肯定想:‘既然一个避世于朝廷的隐士既然能到天庭去偷宝,那我们夜走千家入万户也就不足为奇了’。”

    韩金镛的话,果然些许打破了这沉寂而又尴尬的气氛。

    可李存义、张占魁,只是抬头看了看韩金镛,随即便又低头不语。

    “其实,这偷盗之术古已有之,绝大多数是由于治国不利造成的。”韩金镛见没有人说话,自己只能继续活跃气氛,于是说道,“治国不利,必然导致贫富加剧,贫至身无长物、路有饿殍,富至纸醉金迷、为富不仁的时候,必然会导致一小撮人铤而走险。这样一来,固然是贼子中有劫富济贫的义贼,却也行的是不劳而获的事,成为朝廷打击的重点。但古语有云‘窃钩者贼、窃国者诸侯’,可见把偷盗之事干到极点,便能成就大事!”

    韩金镛的话,依旧没有换来更多的回应。张占魁和李存义只是各自微微点头,算是有些反馈。

    韩金镛终究还是忍不下去了,他知道自己无论再怎么调剂气氛,都无法把张占魁和李存义从现下的矛盾中拽出来。要想让他们重新恢复乐观的情绪,自己非得说出点绝的来。

    “大概在十年之前,在我曾经年幼之时,我曾经缠着外公给我讲江湖中的奇闻异事。是时,怹老人家刚刚金盆洗手不久,对江湖中人、江湖中事多多少少还有几分眷念,也终究是怹对我疼爱有加,所以在当时,没少给我讲个中的逸趣!”站的累了,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