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回 自有定数

    第219回 自有定数 (第1/3页)

    火把发出的光线忽明忽暗,照亮了周遭的夜色。

    李存义、张占魁和韩金镛先后走进“禹王庙”,走进宽敞的正殿。

    恰如李小水所言,这是一座破败的庙。

    “禹王庙”中,敬奉的是上古君王大禹,是为了纪念其治水的功劳而修建的,建在黄河岸边的临城县,更有百姓寄希望于黄河少发水患的美好心愿。

    但自大清定鼎中原,尤经康、雍、乾三朝,黄河屡经修欶,少了不少的决口、漫堤,人们不再颠沛流离。虽其后庙宇更迭,后续君王又忽视了黄河之患,但人们的心思已经全倾注于对前任圣君的怀念,反倒忘了自家门口有个可供凭吊、可供寄托的泥胎。

    借着柔柔的火光,韩金镛放眼向殿内瞧,俱是一派破败萧瑟之景。枯枝败叶堆垒已然腐朽,地面上沉积着厚厚的尘土。

    光线晦暗,恰好在地面投射出几个指向明晰的足迹,偶有几行脚印直通往殿正中央的禹王神像,却绕过了神像前那破旧不堪的蒲团,向后延伸到神像基座的正后方。

    “看样子,李小水说的不假了!”韩金镛心里暗说暗表,且抬腿向前。他引着李存义和张占魁,几步就到了基座的正后方。

    盈盈火光的照射下,基座上果然有几块石砖已被撬开,又被人为的物归原处。

    韩金镛望了望两位李存义和张占魁,见两位恩师对此都持默认的态度,自己趋步向前,以双指微探石砖。石砖顷刻便更加松动。

    见状,韩金镛只以指甲扣住了最上方的石砖,微微向下一带,砖块便出;如是再三,竟然在这神像的基座后方,扣出一个一尺见方的空洞来。

    不知洞内是何物,韩金镛暂且不敢把手伸入洞中,他放低了火把,借着火光弯腰向望洞内瞧。除了被热气熏得飘摆不定的蛛丝,洞内只有个微有些尘土的锦盒。

    韩金镛大喜,以笑脸示李存义、张占魁,随即把手伸入洞中,取出锦盒。

    锦盒恰如当时冯吉庆所言,是个极端精巧的物件。但韩金镛细观之,这锦盒如今已经被人破坏,锁处却已经完全撬开。见状,好英雄,把锦盒放在地上,双手打开锦盒的盒盖。

    庙堂之内,正殿之中,立刻出现了另一股柔柔的光线。——

    这光线有别于火把的盈盈弱弱,却以温润示人。光线源自锦盒内的一块石头,韩金镛以手试之,发现石头微微有些发潮、发温,这宝物若不是那传说中的“温凉玉”却又是何物。

    李存义、张占魁和韩金镛,均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见国宝已经被起出,李存义心里有了底,他说:“金镛,且把这盒子盖好绑牢,我们现下该回归东店子村了!”

    “只等天亮,这一桩案子,却终将该是了结的了!”张占魁也终于轻松,长舒了一口气,“只待天亮,咱便要把这人、赃,交给临城县的县衙,拿了县衙的签票收条,这桩案子便是了结了!”

    “师父,我心里还有个念想!”韩金镛把锦盒的盒盖盖好,说道。

    “我明白,我们都明白!”李存义点点头,说道,“但凡事都要讲个先后,凡事都要论个主次,凡事都要分个缓急,咱先完成了‘温凉玉’一案,再做他想。到时候,我们收拾行装、整饬人马,便带着吴小牛,去访一访这‘抱犊崮’!”

    “也罢!”韩金镛点点头,对李存义和张占魁格外信服。

    “既然如此,事不宜迟,我们回!”张占魁对李存义和韩金镛说了句,然后三人片腿上马,返回东店子村。

    且说这村里寡妇家,又是另一个样子。

    有人说这李小水是“江湖术士”、有人说这李小水是“军师”、有人把他看成“抱犊崮”匪患势力越做越大的福将,却不知,在尚云祥接骨的手法中,他还展现出自己刚猛的一面。

    为了确保腿骨能被接好,尚云祥用手紧紧攥着李小水的小腿,顺着这断腿的膝盖位置往下捋,尚云祥每动一分,李小水的剧痛便加深一分,这架势,直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