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回 铮铮铁骨

    第228回 铮铮铁骨 (第1/3页)

    天津的地方方言,是个挺有意思的方言。

    如果你对地理和人文精神有一些了解的话,你会知道,如今的普通话,是以北方音为基础,以北京话为基本,却不是最纯净的北京话。如果,你在北京周边寻找的话,你会发现,说普通话最纯正的人,并不在北京,而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那距离北京不过两百里远的天津,这地方的方言,和北京有天壤之别,天津话的故乡在哪里呢?

    如果你真的想探究的话,却要往南找。天津话的根源在安徽固镇。一来,明朝燕王扫北的时候,大量的皖北的士兵,带着家眷到北京、天津一带去戍守;二来,李鸿章的淮军,在天津驻守几十年,尤其是名将马玉昆,他是蒙城人,在天津当过总督,把两地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三来,徽商,也就是安徽的商人,深耕天津地面许久。多种因素叠加,才使得天津口音,与安徽固镇、蒙城为代表的皖北方言,有着诸多的类似。

    如果你有缘到皖北地区,就会发现,固镇、蒙城等地,当地人口中的对白,与正宗的天津话、天津味儿,几乎丝毫不差。

    也正是因此,天津人,称呼自己父亲的哥哥为“伯”,(‘脖’音),父亲的大哥,称呼为‘大伯’、父亲的二哥称呼为“二伯”,但在民间,却称为“大爷”(爷发轻音),“大伯”为“大爷”,二伯为“二大爷”;父亲的弟弟也称呼为“伯”,却发“掰”音,父亲的大弟弟称呼为“大伯”、二弟弟称呼为“二伯”,父亲弟弟中年龄最小的,称呼为“老伯”。

    在官方场合,当面锣对面鼓的正式场合,见到父亲的哥哥,还是要称“伯”的,但在私下,却直呼为“大爷”。

    是时,韩金镛看到,张德成说不过自己,只四下里胡乱一瞅,立刻有人走上前来帮忙。自己一时讶异,竟然脱口而出,当面应该尊称一句“师伯”的,却直呼为“师大爷”。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人不是自己师父的大哥,又是谁!

    这人不是自己师父的结拜兄弟,又是谁!

    自己现正在慢慢掌握的功夫,若不是此人倾囊相授,却又是谁!

    这人竟然是李存义。

    韩金镛兴许是感到自己刚刚称呼的有些不妥,赶忙正衣襟,再次尊称一句,喊道:“师伯,怎么是您?您怎么来了?”

    “常在江湖走,凭借的就是朋友之间的面子!”李存义说道,“我原本就与张德成就有些交情!这次,张德成也是久久相托,才把我请出来的!”

    “那就不对了啊!”韩金镛看了一眼张德成,知道此刻再直呼其姓名已然有些不敬,于是问道,“张世伯,既然您知道怹老人家是我师伯,就不该苦苦相逼,在‘温凉玉’一案的问题上,苦苦责备与我啊!要知道,破获这一案,我是跟着怹老人家一起去办的!”

    “哈哈哈哈……”听了韩金镛的话,张德成笑了,他的笑声格外爽朗,既是在笑韩金镛的天真,也是在笑韩金镛不懂自己的心意,他笑了许久,这才止住了笑颜,只说,“我说,小伙子,别的你不懂,这一点你也应该明白,兵不厌诈,我拿‘温凉玉’的事情难为你,只为了看你的应对,看你的机智。只是没想到,我苦苦准备许久的道义上的谴责,竟然在片刻之间,被你的急智所打败!”

    “那就不对了啊!”韩金镛说道,“既然如此,您就该以真面目示人,在这里一个劲儿的谴责我,却又是为何?就为了显示出您老的道行来么?”

    “当然不是,我是要掂量一下韩金镛你的深浅,我要看看,你是不是像你师伯李存义说的那样,有如此之大的能耐,有如此之大的能量!”张德成说道。

    “什么能耐?什么能量?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即便是在‘温凉玉’一案中,出了些力量,也全仗着师父和师伯的提携,也全仗着他们的看重!”韩金镛说道。

    “那智取‘浪里鲛’,解救张汝霖呢?那解救张汝霖的闺女呢?那智破赵秃子呢?这些也都靠了他们?”张德成笑言道,“韩金镛,小伙子,我关注你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不是如此,如果我自忖没有百分之百了解你,我也断然不会把你约出来!更不会邀请你的师伯一起前来。”

    “既然如此,我师父呢?师大爷,我师父怹老人家在哪里?怹也应该到了吧?”韩金镛四下里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