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回 眼界大开

    第276回 眼界大开 (第1/3页)

    韩金镛本来是不愿意相信张海萍的,确切的说,是不愿意相信张海萍在倭国看到的那些书籍史料。

    但张海萍毋庸置疑的表情,让韩金镛忽而发现,张海萍对她所看到的内容深信不疑。

    在韩金镛还在弱冠孩提时,张海萍吃过的、见过的就比韩金镛多,因为家境的不同、境界的不同,张海萍对事物的理解,也与韩金镛截然不同。

    韩金镛心里暗暗想到,既然如此,张海萍所见的、所学的、所读的,兴许就不是假的。我姑且听她说上一说,看她究竟在外洋学到了些什么。

    想到这一层意思,韩金镛点了点头。

    张海萍的话匣子这就彻彻底底的打开了。

    “虽然我上的是女校,接触的是西学,但骨子里,我是个中国人,既然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爱自己的国家的。在你们男人的眼中,我只是个女流之辈,但纵然是个女人,我也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张海萍说道,“可是,这个朝廷真的值得我们去爱么?或者说,时局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真的就完完全全要归咎到洋人身上么?你觉得,这个朝廷又要在其中负多大的责任?”

    “朝廷不力,自是要负责任的!”韩金镛说道,“这一点,我倒能看穿!”

    “韩金镛,我不敢说学贯东西,但有些东西你或许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际上,我也只是道听途说。但这其中的每一层,都有它的证据,证明了确实存在,证明了我们中国人和洋人们的差距,归根结底还是在朝廷上!”张海萍脸上露出了认真的表情,说道,“如果真要说这个差距是从何产生的,我要把时间推回到乾隆年间!”

    “康雍乾盛世,那是最大的荣光!”韩金镛说道。

    “对你而言是盛世荣光,在我看来,那却是个饥肠辘辘的盛世,一个饿殍遍野的盛世!”张海萍微微摇摇头,说道,“如果横向对比乾隆时代世界的发展,你会发现,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是一个只有生存权,却没有发展权的盛世。是时,是中国人历史上民众权益被剥夺的最彻底、意志被压抑的最萎靡的时代,所谓的‘盛世’,是个饥饿的盛世,是个僵化的盛世,是朝廷少数人为了维持统治而设计出的盛世。那个‘盛世’之中的人,只被允许有肠胃,只被允许吃饱饭,而不被允许有头脑,不允许他们思考。只有如此,大清的衙门才能屹立万万年,稳固万万岁!可是同时代,你最诟病的英吉利人,他们在干什么,你又知道么?”

    “不知道,想必是在打仗吧!”韩金镛说道。

    “有这一层意思,他们确实打过仗,但打仗不是为了巩固皇帝的龙椅,而是为了把皇帝的权力分散到民间,文明的孕育不只在民间,更在朝野。正是那个时候,他们的产业、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农业的收入几百倍、上千倍的发展,财富滚滚而来。焚烧圆明园的英吉利如是,法兰西也是一样。”张海萍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话你耳熟么?在你读过的经史子集中,与之类似的话不只被提过一次,然而实际上,先甭说你看到皇上,单单是个提督、总督之类的官员,就要被吓得唯唯诺诺,仿佛铁笼里的野兽,时刻都是战战兢兢。而在当时,被关进笼子里的,却从百姓换为了他们的皇帝,他们的皇帝在制度的笼子里,被约束的战战兢兢。如果他们的皇帝不能为民谋利,那么子民随时可以罢黜了这皇帝。”

    “那成何体统!”韩金镛听了张海萍的话,不以为然。

    “是啊,那成何体统。机智如你,经过发展千百年的礼教的驯化,权且把皇上看的比什么都重,何况那些普通老百姓呢,更是把皇帝视为神明。可实际上呢?皇上是神明么?他也会生老病死,也会从年轻力壮变得年老力衰,大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甭管是皇上,还是太子,他们都是普通人,绝不可能万万岁!”张海萍说道,“他们也许是圣明的,也许是昏庸的。我们的祖辈运气好,赶上了圣明之君,一辈子都有食物果腹,我们的运气相对不好,就要被昏庸之君的懒政、庸政所累,甘愿被洋人欺负么?”

    “光绪帝不是昏庸,他只是没赶上好时候,没有赶上合适的时机,该怎么干,他其实心里都有点子,只是内忧外患,新政不得已施行!”韩金镛说道,“可是尽管如此,前些年的‘光绪中兴’,还是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

    “真带来好处了么?所谓的盛世,只有一个标准,那便是‘内无内患’‘外无强敌’。历史上,这样的盛世只有在唐代时出现过,剩下的,哪一个朝代不是被内忧外患所左右,人人自危!”张海萍摇摇头,她有些无奈,在她看来,韩金镛头脑中的思想,实在是太陈旧、太腐朽了,实在是没有一点先锋、进步的痕迹,在这个乱世之中,还保持如此陈腐的观念,实在是不应该。

    “康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