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回 百里奔袭

    第284回 百里奔袭 (第1/3页)

    记载中,我们常说的“日本武士刀”,在倭寇那里被称为“剑”,于是才有了“剑道”的说法。而冷兵器时代,倭寇用“剑”一绝,却也是公开的秘密。

    时明朝大将戚继光,曾与倭寇激战,得出了“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的结论。其实,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倭寇的剑法一共有九招:唐竹、袈裟斩、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风、刺突,这些招法词汇看似陌生,其实不外乎当头直劈、斜劈、横扫、下撩、前刺这几下,之所以杀伤力强,却都是武士刀锋利的原因了。

    倭国不过是弹丸小国,矿产有限,他们本身不产铁,所需用之铁,在明治维新之前,多从我国进口而来。原料虽然有限,但不得不说他们继承、发扬传统的决心和智慧。锻造所用之物,其中按照最为科学的方法进行配比,增加了碳元素,所铸之刀,当然锋利。并且,这铸造之法,原本就是由我国自大唐时代传授给他们。至今,铸造之法在我国已经湮没,却在倭国那边发扬光大。不得不对天朝大国徒生一声叹息,却对那弹丸小国刮目相看。

    但此时,当联军中,那倭寇军士挥刀向韩金镛的脖颈砍来时,可容不得说如此的题外话、画外音。刀锋锋利如此,打闪认针的功夫,韩金镛兴许就要身首异处。张占魁为敌手所累,无法向前帮徒弟解围。韩金镛自己削铁如泥的“僧王刀”,却又在另一个倭寇的胸前插着,暂时拔不出来无法格挡。

    情势已至万急。

    按此发展,韩金镛此战难逃一死。

    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现在韩金镛还不能死,也不会死。

    且说,千钧一发之际,却有一人,脚下生风、挥动一柄单刀,与韩金镛相向奔来。日本军士背对着他,不知此人手段的老辣。却也是他救韩金镛心切,挥刀所向,竟然一刀径直砍在了这倭寇军士的右侧肩膀。

    最惨的便是这军士。

    整整一条右臂,竟然齐刷刷从根部被砍断。擎刀的断臂飞起多高,那柄军刀,却仍被死死攥在手中。

    兴许是下刀速度实在太快,这倭寇军士暂时并没感到疼痛,直到他感觉自己挥刀力气已经用老,却发现韩金镛的头颅仍在时,才感觉事态蹊跷。四下踅摸,他发现一柄熟悉的军刀,发现一条眼熟的胳膊,就在自己不远处的地上。再往自己的躯壳上看,这才发现整条胳膊都已经被人砍断。

    钻心的疼痛袭来,这军士脸上泛出痛苦的神色。可是当他想要痛苦嚎叫却还没嚎叫之时,他背后,刀锋已经再次袭来。这一刀,整砍在他的脖颈之处。

    这一柄砍杀日本军士的刀,想来是没有日本武士刀那样的坚韧,也无韩金镛手中“僧王刀”那样的锋利。亦或是因为刚刚斩断军士胳膊时,刃口已经卷了。总之,一刀砍在他脖子上,竟然没有把头颅齐根砍下。这倭寇军士的头颅慢慢向一旁歪去,脸上依旧带着狰狞恐怖又痛苦的表情,但头颅与身体之间,仍有一丝筋肉相连。

    第二刀接踵而至。

    这一次,这军士的脑袋终于被砍掉,斗大的脑袋掉在地上乱滚。无头、独臂的身躯,血液喷薄而出。间隔不过眨眼的功夫,躯壳终也倒下。

    韩金镛眼见这一幕,惊呆了。他知道,这眨眼的功夫之前,身首异处的还应该是自己,现在却为人所救。他本心想朝这救命恩人跪倒在地,深深行个礼、磕个头,却也知,战事紧急,虚礼可后补。这才隐去了劫后余生的庆幸,继续纵情于疆场杀敌。

    您若问,这拯救韩金镛的人是谁?却不是别人,正是韩金镛此生最大的恩人——周斌义。

    若不是周斌义,韩金镛恐怕至今仍只是青凝侯村一介读书务农的山野小子,说不定已经在父母的包办下成婚多年、儿女双全,但却不会有如此壮阔波澜的人生。

    但敌情战势,却在这转瞬之间,发生了截然的改变。

    转瞬之间,负隅顽抗的倭寇失了主心骨,死战之决心荡然无存,其余的联军也纷纷成鸟兽散,沿着海河向东南逃遁,纷纷躲进了租界。

    义和拳所剩兵马和三路援军又紧追着洋人联军逃遁的方向砍杀了一阵,直杀得心满意足这才作罢。

    打扫战场、掩埋死尸,韩金镛发现了片刻之前还对自己造成致命威胁的那把日本武士刀。他把武士刀捡起,又从那军士的尸体身上解下刀鞘。

    周斌义就在不远处,韩金镛双手捧着这刀,走到周斌义身边,双膝跪倒,把刀举过头顶。

    “周先生,如果不是您老刚刚仗义相助,我韩金镛已经死了多时了!”韩金镛感念的说道,“大恩不言谢,此是那倭寇所用的军刃,人是您砍杀的,这战利品理应由您所得。学生我特意为您准备好,请您老笑纳。”

    “孩子,我一老朽,要这刀何用。”周斌义早已把砍杀日本军士的单刀还匣,他把韩金镛扶将起来,只说道,“这刀你留着吧,做个纪念,警醒自己,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要想全面掌控局面,就得知道不同情况下的御敌之法。今日我碰巧赶到,是你的运气,但你往后真得想的更周全一些。杀敌不是一味的猛冲猛杀,得预料到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

    韩金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