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3章 中文电脑之父

    第0043章 中文电脑之父 (第2/3页)

弃仓颉输入法的专利权,宣布愿意把全部技术公开,并以新台币1000万元的价格,卖出零壹公司的股份。

    宝岛相关方面认同了这个提议,委托王安、宏碁、神通三家公司的技术人员,到零壹公司详细鉴定,并由朱邦复做公开讲解。提议终于获得通过,计划于1983年确定这桩收购案的最终结果。

    但就在这个期间,宝岛有关方面制定的13000字的Big5编码,和朱邦复的可容纳50000多字的中文编码系统,发生了纷争。

    此外,有人检举揭发,朱邦复的系统同样向大陆推广使用,于是乎,朱邦复于1983年4月离开宝岛,躲避到美国,并把零壹公司所有权全部转移给员工。

    自此,朱邦复距离他的中文信息计算机处理的理想就越来越远了。

    但不管怎么说,朱邦复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了。

    看着眼前四十出头、精神奕奕的朱邦复,唐焕想到他在中文信息计算机处理事业上的得与失,不禁为之惋惜和感慨。

    计算机要用二进制处理各种信息,就必须借助编码技术,对各种基本组成要素进行标识。

    在这方面,像英语这样只有26个基本字母、仅用一个128位的ASCII表便能完成编码的西方语言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中文就要费事多了。

    从逻辑构造上看,汉字虽然可以分成不同的部首、偏旁等文字基本构件,但是数量过多,远远不止26个,而且这些基本构件在组成汉字的时候,还有着位置、方位、朝向的变化。

    因而,以文字构造为标准来分类归放和处理中文信息,困难重重。

    一些激进的技术人员甚至借此鼓吹淘汰汉字。对于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华夏来讲,这个现象未免有些悲哀了。

    在攻克这些难关的道路上,涌现了很多著名的华人,如朱邦复、倪光南、王选、王永民,等等,可以说,花费了十年多的心血,才逐步解决了这个难题。

    做为重生者,唐焕自然要缩短这个过程,好让华人有更多时间去关注操作系统、网络等其它方面的技术。

    首先,唐焕已经规划好了一套包含简体字和繁字体在内的编码方案——唐码,直接涵盖了原本时空当中的GB-2312和Big5的内容。

    随着方圆电脑的强势普及,唐码必然会成为行业标准,直至官方标准。

    其次,在输入法方面,唐焕选择了简单易用的拼音输入法。

    宝岛这里的基础教育是由注音符号教起的,繁体字便是注音输入法,而简体字则是汉字拼音输入法。

    当然,整个项目的工作量非常大,唐焕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而且也没那个必要,他只规划出了一个总体框架,实现了开创性以及核心模块的功能,然后便安排简明仁去做繁体字方面的工作,至于简体字方面的工作,唐焕则正在另外找人推进,相信小姨会给自己推荐来合适的人选。

    不过,这些困难还只是智力方面的软件开销,硬件成本的因素也要考虑进去。

    文字按照一定规则排序编码、并可以通过输入法的方式进行检索后,仍然不算万事大吉,计算机为了显示它们,还必须安排与之匹配的存储空间,包含英语26个基本字母的ASCII表,所需不多,但包含成千上万汉字的字库开销就大了。

    比如为了让爱普生的7针针式打印机打印出汉字,打印头要按照12x12点阵字库的设定,分奇数行和偶数行往返两次,才能完成一个汉字的打印。

    而在这个字库里,一个汉字的点阵信息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