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8章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第0248章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第1/3页)

    首先,发送特殊阻塞信息,并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特殊阻塞信息是连续几个字节的全1信号,此举意在强化碰撞,以使得其它电脑能够尽快检测到碰撞发生。

    形象点说就是破罐子破摔,让大家看到交通拥挤,不要上路了。

    其次,在固定时间内等待随机的时间,再次发送。

    最后,如果依旧碰撞,则采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避退算法”进行发送。即十次之内,停止前一次“固定时间”的两倍时间内随机再发送,十次后,则停止前一次“固定时间”内随机再发送。尝试16次之后,仍然失败就放弃传送。

    这个方式就好像交通拥挤的大都市,有关部门按照车牌号码安排单双号限行一样。

    显而易见,以太网运行中的碰撞,会造成资源的一定程度浪费,在执行效率上欠缺优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4M的令牌环网络,和一个10M的以太网数据传送率相当,一个16M的令牌环网络的数据传送率,接近一个100M的以太网。

    之所以会有如此明显的差距,当然是因为彼此的基本运行原理迥然不同的缘故。

    令牌环网络利用代表发讯号的许可——令牌,来避免网络中的冲突。

    得到令牌的电脑,好比拉着警报的警车独享车道一样,独占网络发送数据,和以太网上各台电脑不断试探,寻找加塞机会的运行机制相比,理所当然地提高了网络的数据传送率。

    而且,还可以通过令牌设定传送的优先度,满足高级别的网络资源需求。

    从理论上看,令牌环网无懈可击,但在实际当中,由于网络不可复用,导致令牌环网利用率低下。

    当网络中一台电脑拿到令牌开始使用网络后,不管这台电脑使用多少带宽,即使只用了4M当中的1M,其它电脑也必须等待其使用完网络并放弃令牌后,才有机会申请令牌并使用网络。

    这就像一条道路上不间断行驶过特权车一样,即使有八车道,其它普通车辆也只能干瞪眼,上不了路。

    尤其当网络变得复杂之后,每台电脑当中运行的程序都是人来编写的,隐隐携带的独占网络的愿望,让令牌在理论上的流通畅行程度,无法得到预期的保证,相应地,网络资源利用率也和理论值有着明显的差距。

    总体而言,类似于计划经济的令牌环网,不如类似于市场经济的以太网有活力。

    以太网上的电脑之间通过自发协调使用网络所带来的效益,超过了碰撞现象造成的损失。

    不过,对于这一点的正确认识,还远远没有普及开来,理论派和IBM这样的大公司,正对令牌环网青睐有加。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Jerry Saltzer,在一篇与别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

    在肯.汤普逊与丹尼斯.里奇以C语言为基础,发展出UNIX之前的1964年,贝尔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以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同参与研发了一套安装在大型主机上多人多工的操作系统——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ervice即Multics,当时Jerry Saltzer便是团队的领导人之一。

    所以,Jerry Saltzer的江湖地位不低,他的观点很有影响力,而受到这个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干脆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

    但结构简单的以太网在现实使用过程中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原本时空里,受到冷落的3Com因祸得福,通过销售单独的以太网网卡大赚特赚,迅速成长为国际大公司,进而出现了一种近乎玩笑的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

    不过,3Com的辉煌要等到数年之后,现在这家成立一年多的公司,正在到处游说别的厂商,接受自己的技术。

    到目前为止,四处奔波的罗伯特.梅特卡夫,倒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和DEC、英特尔、施乐进行合作,一起将以太网规范化,推出了一个标准,并研发用于Unix的商用版本。

    而唐焕的目标就是,和3Com拿出个人电脑的版本,抢先占据业界制高点。

    因为西蒙尼的关系,唐焕早前就已经和罗伯特.梅特卡夫有过一些接触,因而这次会面的过程,各种言语上的试探,可以直接省略。

    在座陪同的,还有另外一男一女、两名30来岁的哲儒工程师:David Boggs即大卫.博格斯和Radia Perlman即拉迪亚.珀尔曼。

    自去年年底数据库EBase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尤其小霸王游戏机的销量大爆发之后,唐焕名下的公司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基本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