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1章 想进我的地盘就要认证

    第0581章 想进我的地盘就要认证 (第1/3页)

    “微软的工程师,又推出新作品了么?”唐焕做出诧异的姿态,心里则在揣测盖茨要打什么牌。

    “也算不上什么全新的软件,1979年的时候,微软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那里得到了UNIX的许可证,然后在其基础上研发出来了Xenix。”盖茨仔细地解释起来。

    “原来如此。”唐焕恍然地点了点头。

    严格来讲,微软将触角伸入操作系统领域,并非起始于MS-DOS,而是这个UNIX血统的Xenix——因为在这笔交易当中,微软没有能够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那里得到在产品名称里使用“UNIX”的授权,这才有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新名字。

    原本,盖茨和加里?基尔代尔有一个默契,微软的BASIC和数字研究公司的CP/M,在各自的编程工具和操作系统领域相互配合,结成联盟。

    个人电脑行业发展初期,这个机制无疑给双方带来了可观的好处。可惜的是,所谓的友情还是经受不住利益的考验。

    追究谁首先把手捞过界已经毫无意义,事实就是,双方都在对方产品的传统地盘上铆下了一棵钉子。

    1980年微软发布了面向16位系统的Xenix版本,可以在广受欢迎的DEC小型机PDP-11上运行,也首先满足了微软自身的需要。

    盖因在个人电脑发展初期,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纷纷涌现,虽然万马奔腾地十分热闹,但也产生了无所适从的麻烦。

    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缺乏一个稳定的标准平台,以便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来适合所有种类个人电脑系统环境的程序。

    当时普遍的解决方案就是,根据个人电脑所使用CPU的不同,在小型机上模拟运行。

    因为PDP-11具有高度正规化指令集的设计,使得程序员可以很容易地分别记住所有的运算码,以及指定运算符的方法,所以深受开发者青睐,自然而然地就被微软优先支持。

    盖茨研发出来Xenix,主要目标当然还是瞄准了个人电脑这个他耕耘了好多年的平台。

    只不过,微软的技术力量着实有限,让BASIC编译器逐一支持各种各样的个人电脑平台就已经让程序员们疲于奔命了,不可能孤注一掷地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需要面对CP/M的强势竞争、收益不好预料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领域。

    就这样,盖茨给Xenix制定的销售策略是,微软并不直接把它销售给终端客户,而是以OEM的形式,授权给英特尔、唐迪、高图斯、圣克鲁兹作业等公司,让他们针对具体的硬件结构,展开进一步的代码移植。

    当微软抱上IBM的大腿,相对轻松地仅需为IBM-PC一种硬件架构,研发功能简单的操作系统MS-DOS后,盖茨对Xenix的兴趣明显变淡了。

    不过,蓝色巨人也不是那么好伺候的,当其发现MS-DOS无法在IBM-PC/AT平台上提供对多任务、大内存,以及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图形用户界面的支持,导致被方圆个人电脑压着打后,便决定另起炉灶地联合研发一套功能更加强大的全新操作系统。

    对此盖茨自然没有拒绝的选择,与此同时,他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可能被抛弃的危机,于是赶紧寻找后路。

    indos是不可能了,虽然从苹果公司那里借鉴了不少的MAC经验,但一直进展不大,之前为了打击VisiOn可能对IBM-PC操作系统地盘的觊觎而放出来的发布时间表,真的成了一颗烟雾弹。

    好在个人电脑行业为了拉拢投资而涌现的大忽悠现象不在少数,盖茨倒也不至于在千夫所指之下,羞愧得无地自容、不敢出门。

    但也正因为如此,当盖茨试图向IBM建议,以indos为基础研发对方所计划的全新操作系统,被对方毫不信任地拒绝了。

    就当盖茨认为自己找不到退路的时候,被折磨得头发掉得又向光头境界迈进一步的史蒂夫·鲍尔默,建议他不妨关注一下之前被冷落的Xenix。

    原来,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操作系统的元老——UNIX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早在1950年代,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便曾经打算跻身于轰轰烈烈的大型计算机时代,可那时就对它在通信领域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有所警觉但却无从下手的美国司法部,以暂时纵容继续垄断的条件,阻止其染指计算机行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