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9章 IBM的麻烦

    第0619章 IBM的麻烦 (第1/3页)

    ……

    方圆电脑公司的太极-II,之所以在性能上领先同期竞争对手克雷公司的Cray-2/8那么明显,根本原因在于超级计算机架构设计上的不同。

    简单来讲就是,大家对“并行”的理解和实现,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一点,在最重要的计算机部件,即CPU——中央处理器上,体现得更集中一些。

    在原本时空个人电脑如同普通家电一样大行其道的时期,微处理器基本上等价于CPU。可事实上,CPU的发展也分成数个阶段。

    1970年代初,三个研发项目几乎千树万树梨花开地一夜成为微处理器产业的先锋,即英特尔的Intel4004、德州仪器的TMS1000、盖瑞特·艾雷赛奇工业部的CADC。

    由于CADC用于美国海军F-14雄猫战斗机的主飞行控制电脑,处于保密状态,因此公众仅知道英特尔和德州仪器的开创先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微处理器基本上进入了32位时代,其性能远远不是当初的4位架构能够相提并论的。

    不过,在这个IT技术大发展的过程里,微处理器之前的CPU实现方案——分立晶体管与集成电路中央处理器,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克雷的超级计算器所使用的CPU,便是如此。

    代表未来的新时代产品,当然不可能刚刚崭露头角,便秋风扫落叶地淘汰掉成熟的现存产品。分立晶体管与集成电路中央处理器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运行频率可以达到很高——早在1970年代中期就能实现80MHz;进入1980年代后又突破了100MHz;现在则提升至125MHz。

    通过将几个这样的运算部件并行在一起,形成矢量处理器,可以为超级计算机提供目前来讲极为强大的性能。

    克雷公司和方圆电脑公司太极-II进行竞争的Cray-2/8,便使用了4个矢量处理器,运算性能之高可想而知,可惜它最终还是落了下风。

    超级计算机离不开并行机制,方圆电脑公司太极-II的强大之处,靠的是自己有着独特而先进的并行机制实现方案——节点方式。

    其通过对称多处理器技术,将四个最高端的RISC处理器Holder-S,以及对应的协处理器、主内存等部件,组成一个独_立的运算单元;接着以此为基本单位,用拓扑结构网络连接。

    就这样,太极-II用多个节点超过了Cray-2/8的矢量处理器。

    整个超级计算机是一个综合优化的系统,比如另外一个明显的短板是连接各个部件的通路。

    传统的电缆,几米的距离便会导致几十纳秒的延迟,因此厂商们都在布线上精心设计。太极-II在此基础上,还引入了方兴未艾的光纤通信技术。

    虽然厂商在产品的具体实现上存在着差异性,但所有超级计算机都是一个能耗大户,就拿太极-II来讲,功率超过了200千瓦,需要配备专门的供电系统和散热系统。

    对于世界最强性能计算机宝座的争夺,意味着创造力、组织力、执行力等多项能力的比拼,里面的技术竞争难以道尽。

    太极-II的推出,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唐焕的关注点,随之转到了这个平台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编译器、应用软件等具体使用环节的开发和优化上。

    毕竟,光是他自己的手上,就有大把诸如计算机动画、金融投资模型、癌症和HIV药物分子评估等等的项目,等着太极-II来协助分析。

    不过,商海波澜永不停息,醉心于技术的唐焕,很快又被拉回了争斗不休的现实世界。

    ……

    进入1985年后,IBM的高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交接班。其首席执行官换人了,约翰·欧宝——也就是表示认识盖茨母亲,信任盖茨,从而推动IBM-PC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