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3章 宝岛半导体业瑜亮之争

    第0633章 宝岛半导体业瑜亮之争 (第1/3页)

    这章是昨天网站抽风重复发的那一章,内容已经更新了,等工作日的时候请编辑修改标题。

    ……

    第0633章宝岛半导体业瑜亮之争

    唐焕按照曹兴成的提示看过去,当即玩味地笑了。不说宴会开始之前的寒暄介绍,仅凭对方在原本时空里的名头,他也知道其底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人叫做张仲谋吧,是宝岛从美国请回来的高级专业人才,好像担任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唐焕信手拈来地答道。

    工业技术研究院源于1936年成立的“天然瓦斯研究所”,属于小日本殖民宝岛时代的一个遗留单位,几经演变后,到了1973年,定型为今天的财团法人模样。

    这个宝岛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从创新研发、人才培养等等方面,对宝岛产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比如宝岛半导体产业的开创,就得益于这个先锋在1970年代中期所进行的RCA技术移转计划,曹兴成便是当时前往美国学习半导体生产技术的工程师之一。

    可以说,联华电子就是靠着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输血,才得以建立起来。

    正是因为这种渊源,两者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在理念上发生分歧。尤其在唐焕的支持下,联华电子发展迅速、实力大涨,曹兴成也随之底气足了、嗓门高了,敢于拍桌子坚持维护自己的利益了,颇有一种孩子大了,和爹亲和妈不亲的架势。

    联华电子在成功研发了Intel8086和Intel80286的兼容CPU后,可谓是获益匪浅,进而使得曹兴成形成一种经营思路,即进一步改进制程工艺,在微处理器领域大做文章。

    凭借联华电子的光鲜成功,曹兴成的意见自然很有权威。毕竟按照他的这个思路,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开财雄势大的日本半导体企业在存储器领域所发动的残酷价格战。

    不过,当张仲谋得到宝岛高层的青睐后,风向便开始变了。

    其建议宝岛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发展应该优先研发如何生产出来尺寸更大的晶圆,而非曹兴成所认为的制程工艺,然后凭借这个产能和成本优势,积极开拓方兴未艾的晶圆代工制造业务。

    显而易见,这种全新的营运模式,也可以避开近在咫尺的日本同行的产品倾销剿杀,而且看起来比曹兴成的传统思路,前景更为美好。

    如此一来,原本大受追捧的曹兴成处境如何尴尬可想而知,不吝于被人在脸上狠狠地抽了一巴掌,颜面扫地,声望大跌。

    更为重要的是,曹兴成之前争取到的包括资金、人才等等在内的资源,都暂时停止了调配,似乎要被转到张仲谋所描述的那个模式的项目上。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宝岛家底有限,得来不易,自然要考虑优先级。

    失宠的曹兴成,难掩悻悻之色地说道:“看来,张仲谋在宝岛还真是名声在外了,就连唐先生也如此印象深刻。果然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如果他仍在美国的话,估计很难进入唐先生的法眼。”

    了解过了曹兴成和张仲谋之间的嫌隙后,唐焕不禁莞尔,心里暗自嘀咕,这两位还真是一对冤家呢,不管在哪个时空都少不了瑜亮之争的戏码。

    不可否认的是,看到晶圆代工这个产业趋势的张仲谋,确实在眼光上比曹兴成高明一些。

    这也难怪,年长一些的张仲谋,资历在那里摆着呢。

    早在1955年,他便进入Sylvania——西尔沃尼亚公司半导体部门工作,正式开始了半导体领域的职业生涯;等到1958年的时候,供职的公司变为德州仪器,而且埋下头来一干就是25年,最后升任为德州仪器内负责全球半导体业务的副总裁。

    如此算来,张仲谋在半导体行业内摸爬滚打了将近30年,自然而然地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有着更为敏锐的洞察力。

    唐焕推心置腹地低声问道:“是不是你和我走得太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