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坐地起价

    第261章 坐地起价 (第2/3页)

悍,为了钱他们连死都不怕。

    陈胡更无法依靠官兵,官兵虽然被喂的很饱,但却只能起个通风报信的作用。

    而且陈胡对于现在朝廷官兵也根本就不敢用,那群老爷兵,贪婪无比,要起银子吓死人,真正办起事来,又靠不住。

    最后他也就瞄准了李子霄,李子霄手下那是士卒连倭寇都追着杀,对付那些盐贩子,也不成问题。

    可现在他觉得自己低估了李子霄,对方似乎根本不那么在意这笔外快。

    “呵呵,李大人,不知你可否有更好的合作方式?”陈胡笑问道。

    既然李子霄不满意他的出价,他索性就让李子霄自己出价,本来这买卖,本就是坐地起价,就地还钱。

    李子霄放下手上的茶杯,问道:“不知道你们手里有多少盐引?”

    陈胡听出弦外有音,道:“我负责扬州一府三州七县之地,一万盐引。”

    听完陈胡的话后,李子霄笑了,明末扬州府地区有多少人口?超过百万。

    扬州府地区是江北最为富裕发达的地方,又紧靠着江南的金陵,杭州,苏州等这几个富裕的大城,因此人口众多。

    单单就是扬州一府之地,估计人口就得超百万,加上流动人口,就更多了,而一百多万人口需求多少盐?

    据说每人每年平均大约消耗十五斤盐,一百万人就是一千五百万斤盐。三百斤盐一引,那就至少得五万引才能满足需求。

    德王占了这一片盐区,垄断官盐运销,可却只有一万盐引,这明显就有问题。

    问题不是他们盐引太少,而是他们垄断了这么地区后,却又只领这么少的盐引。

    可实际上,他们领的盐引,和扬州府真实的需求量,却还有至少四万引盐的差距。

    那这四万引的盐要从哪里来呢?难道扬州剩下的几十万人不需要吃盐吗?

    如果没盐,怎么也没见闹出民怨呢,这说明民间实际的供盐量,是满足需求的。

    李子霄很清楚他们在玩什么花样,盐引领的盐,是要从盐场官价购入,同时还得交一笔税款的。

    而德王他们占据了五万引盐的市场,却只肯买一万引盐,目的很明显。

    他们用更多的夹带私盐,来填补那片空白的市场,用更低的成本和逃税,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五万引盐,一引盐如果赚一两,那就至少是五万两银子,看起来似乎不多,但这却是一府之地,每年都会有的利润。

    基本上不要什么本钱,只要他们掌握着盐引,垄断着那片市场就行了。

    甚至,一引盐赚一两还是官盐价,如果卖的是夹带的私盐,那赚的就更多了。

    而且李子霄所计算的,还是最保守的,比如扬州府每年消耗的盐,恐怕远不止五万引。

    因此如果大胆点算,就算说德王他们一年能从扬州的盐里,赚十万两银子,李子霄都不惊讶。

    而且这还只是扬州一府之地的利润,他们不单单掌控着扬州府的盐区,还有其他盐区,肯定还能赚更多。

    如此一想,这卖盐果然是暴利,难怪万家敢做私盐生意,一年轻轻松松赚个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都不成问题。

    几年下来,那些盐商想不富可敌国都难了。

    李子霄知道这是块肥肉,也想咬一口。

    “我要两千盐引,并独卖扬州府一县之地。

    此外,每次我手下士卒每次出动,帮你们打击私盐贩子,需付出动费八百两,每名士卒五两辛苦费。

    另外所缴获私盐归我,你们也可以按官卖价一半买回去。”李子霄直接来了一个狮子大张口。

    扬州府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城,起码也有不下十万的常住在籍人口,若加上流动,十二三万都是有的。

    这就是一个一年近两百万斤,差不多六七千引盐的市场。

    如果能独占,一年起码有六七千两银子的收入,而且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进项,需要付出的本钱少的可怜。

    陈胡嘴巴张的老大,没有料到李子霄的要求这么高,直接要走扬州府一县的官盐独卖,还要两千引的盐引。

    要知道盐引可不容易拿到,现在朝廷虽也发新盐引,但必须得是有旧引的人。

    更不要说,盐区早就划分好了,盐商们把各个盐场的盐区一块块划分,各自垄断一片盐区,根本没有新的盐区。

    盐引重要,但都不如独占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