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 令人失望

    1762 令人失望 (第2/3页)

扎,如何在流行和艺术之间寻找到完美的平衡,格莱美显然正在迷失自我。//..随后的第四十七届埃文一贝尔和诺拉一琼斯闪耀、第四十八届U2称雄,也让人看出了格莱美的努力,但去年格莱美却将每年的分蛋糕仪式搞砸了,惹了一身腥。

    今年,格莱美颁奖典礼嘉奖了艾米一怀恩豪斯和坎耶维斯特,引发了如潮的争议,格莱美的商业指标越来越闪耀,而音乐本身却逐渐迷失在了好莱坞的纸醉金迷中。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格莱美在没有互联网包围的环境之下,受到整个收听群众的影响相对而言是十分轻微的,所以评委们总是从专业的角度对音乐做出评判,然后将真正的优秀音乐推荐给广大的歌迷。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公告牌、“滚石”网络版都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最新的资讯,而后来iTunes的崛起更是让人们拥有一个平台去搜索自己喜欢的音乐,更不要说Youbube、脸书等社交网络兴起之后,群体聚集在一起的优势被逐渐放大:人们可以轻易地从拥有相同音乐爱好的网友那么搜寻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于是,商业越来越商业,小众越来越团结。

    在这种情况下,格莱美的指南作用就越来越不明显,人们不再通过格莱美来搜寻优秀音乐了。如果格莱美不选择歌迷喜欢的音乐,反而会容易失去观众的瞩目。不得已之下,格莱美也开始收集各方各面的资讯,希望能够用大众所喜欢的音乐来吸引关注。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格莱美的商业化元素越来越多,有人气有销量有商业成绩的音乐逐渐在格莱美占据了主流。

    其实格莱美的位置也十分尴尬,如果从指导聆听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需要格莱美评委们的指导,即使格莱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典礼,但对于年轻人们来说,却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格莱美的资讯不是新鲜的,它每年的奖项颁发甚至还具有滞后性——比如说泰勒一斯威夫特明明是2006年出道的,却因为报名时间的划分关系,成为了2007年的新人,进入了第五十届格莱美的争夺,这种时间差在格莱美上数不胜数。不仅有些之后,就连权威性都被越来越多被人质疑。

    比如说去年“四”这张堪称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