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又见李牧

    第五章 又见李牧 (第2/3页)

的压力?

    再者,在当时,北方的交通极不方便,运粮就更加困难了。比如,从当时很富饶的齐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运粮到现在的北京一带,运一百石粮能有一石到达就不错了。这一石,还是从民夫的牙缝里抠出来的。

    如此不发达的交通,运送一百万民夫的口粮,只能是个梦。

    正是因为北方经济极不发达,为了解决北方军队的粮草问题,秦始皇下令修直道。秦朝从山东半岛通往北方的直道是修成了,从关中通往北方的直道到秦朝灭亡都没有修成,到了汉朝接着修,方才修成。

    仅凭一条直道,也没有这么大的运输能力。

    “走,去瞧瞧。”秦异人大是振奋,长城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不能错失了,非要见识不可。

    对这提议,不会有人有异议,众人也是振奋,想要看个究竟。

    一行人打马前行,很快就来到了长城上,放眼一望,只见长城蜿蜒远去,如同腾飞的巨龙,气势磅礴。

    “了得,了得!”李斯他们是赞叹不已,眼睛发直。

    “真是没有想到,人之力其伟若斯!”韩非更是感慨。

    “不见长城,不知人力伟哉!”秦异人对韩非的感慨大为赞同。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不到长城不知我们祖先的伟大。在战国时代,就能修成数千里长城,这是何等的让人震憾!

    现代人,不论来自哪国,只要到了长城,得知长城的历史,无不是惊叹不已。

    “嗯。”秦异人把长城好一通打量,不住摇头,暗自想道:“比起后世的长城有些粗糙,还不适合作战。比起后世的长城,远远不如,远远不如。”

    这一时期,长城还未经过蒙恬的改造改建,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各有各的特色,其修建技术不是那么好,更不适合战争。直到经过蒙恬改造之后,长城才更适合战争。

    现代流传下来的长城,是历朝历代在秦长城基础上不断修整、改造的结果,自然是要比眼下的长城好得多,更适合战争的需要。

    李斯、韩非、孟昭他们睁大眼睛,死命的打量长城,阵阵惊叹声响起。

    秦异人却是有些犯难了,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天下一统之后,这长城是修还是不修呢?”

    这问题还真是让秦异人有些犯难:“修的话,耗费巨大,这对大秦是个沉重的负担。不修的话,又何功在后世?不管怎么说,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国防工程,尽管有无数后人在谩骂。却不得不承认,长城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是勿用置疑的。假若没有长城的保护,中华民族还能是中华民族吗?”

    后世骂秦始皇的人不少,骂长城的人同样不少。不过,长城对中华民族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看看汉朝、隋朝这两朝的历史就知道了,若汉隋两朝没有长城的屏障作用的话,汉隋两朝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

    汉朝在开国之初,被匈奴压着打。汉朝没有还手之力。不过,汉朝却没有丢土失地,为何如此?就是因为汉朝有长城可以依托,可以凭借长城来保护内地。

    隋文帝刚刚登基,突厥十几万精锐就大举杀来。隋文帝只得依托长城进行防守,好不容易打退了突厥。然后,隋文帝大肆修建长城,凭借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