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公共收入与财政(一)
第二百二十八章 公共收入与财政(一) (第1/3页)
“现在我国之公共收入,大概可分为租税和非租税收入两大类。当然这是我梁某人简略的划分,财政部肯定有更细致的划分方法,但鉴于你们并不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因此无需了解得那么细,只需听我大致地给你们介绍一下即可。”青岛县兵团二堡某间大教室内,强东贸易公司的老总梁强东又被学生请来讲几节课。
“我国岁入,最初以非租税收入——主要是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为主,现在两者已拉平差距,且租税收入后来居上,大大超过非租税收入,已渐渐成为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梁强东翻了翻讲义,然后石膏粉笔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说道。
根据最新的财政部数据,1664-1665财年政府各项收入总计已经达到了760.2万元的惊人高度,其中国企上缴的利润及其他非租税收入加起来一共313.2万元,租税收入(以七大税种为主)则达到了447万元,其中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加起来就达到了55.4%,可谓是重中之重——这样的财政收入,虽然无法和欧洲老牌国家如联合省、法兰西、西班牙等国相提并论,但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东岸算上非国民也才一百七八十万人口,能创造这样的政府收入,已经算是“聚敛有术”了,不然试问哪能养得起这么庞大的海陆军、又哪能支撑得了四处开发建设、更别提到处占地殖民了!
760.2万元,折合明国库平银约六百万两,大抵是明前期政府财政收入高峰时的四分之一。当然明朝政府现金收入没这么多,大约只有几百万两,但农税(米麦)、政府屯田、马政(起解的马匹)、柴炭、加耗、草料、税课、徭役、加派等各项杂七杂八的实物收入加起来,却是现金收入的几倍,因此总体上大约超过两千万两——当然明朝后期收入逐年降低,盖因不交税的士绅土地越来越多导致。
但无论如何,不足两百万的人口创造了几千万人的财政收入水平,已经足以令东岸上下自傲了,这意味着政府财政的极大充裕,可以有更多的金钱投入到各个地方,贯彻自己的意志——唔,或许有人会说按购买力平价来算,这些钱在物价高企的东岸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多,好吧,这是事实,但依然掩盖不了东岸政府的豪富。
当然了,国企上缴的利润还好,这都是实打实的收入,但租税收入方面,却始终存在着拖欠的问题。尤其是被称做财政收入大头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征收起来抵触极大,各地普遍存在着程度不一的拖欠问题,使得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远没有纸面上的760.2万元这么多,更别提地方上还有征税的公平性问题,这无疑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让形势更加复杂。目前,财政部已经在酝酿、设计新的财税制度了,在这个被他们成为“第三次税制改革”的计划中,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很可能将被剔除,代之以其他形式的税收,以尽量纾解矛盾。
“我们先谈非租税收入。”梁强东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大字,说道:“非租税收入主要是公业、公产及行政收入三类,或许有人会说公债也算是政府的特别财政收入,但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一项,只讨论稳定的一般财政收入。”
“首先是公业。政府为人民之公共组织,应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同时以法人资格经营经济事业,其所获得的收入用之于民,即所谓公业收入是也。”梁强东说道:“公业收入,在咱们大东岸,简单点说,就是国营企业除正常纳税外,额外上缴的利润,这部分收入在上个财年共计有313.2万元,很多,对不对?呵呵,这和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关。在这些公产收入中,东岸建筑材料公司、南海集团(含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