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基建(二)

    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基建(二) (第1/3页)

    “天可怜见,终于分到一点项目了。”1675年7月20日,北宁地区行署专员徐宇站在铁特河北岸,眺望着南岸正在大兴土木的工地,感慨地说道。

    这里是高郭县,全国第114个县,上个月刚成立,下辖高郭镇、言符乡、长丰乡、任丰乡、阿陵乡五个乡镇,人口约八千上下,在北宁地区不能算是什么小县,甚至超过了比其设立还早的其他几个县份,比如下都、密云、延庆、方城、博望五县——后两者是今年新设立的,其中方城县下辖方城镇、孔山乡、五公乡、独树乡(后世锡凯拉坎波斯小镇附近)四个定居点,是全国第115个县;博望县下辖博望镇(后世马里利亚小城附近)、茶庵乡(位于后世佩纳波利斯小城附近)、浅山乡(位于后世蓬加伊小镇附近)、广阳乡(后世阿西斯小镇附近)四个定居点,是全国第116个县。

    高郭县有一个位于巴拉那河沿岸的码头,虽然吞吐能力不是很强,但也能从南方转运很多关键的物资了。这些物资从拉普拉塔河畔的核心本土起运出发,逆着巴拉那河北上抵达伊瓜苏港,然后卸货,通过伊南铁路北运至南胜县火车站,然后再装船继续北运,直至抵达高郭县码头为止。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前面的还好,下了伊南铁路的一段简直就是鬼门关:浅滩、激流、暗礁无处不在,有些地方甚至落差还比较大,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搞得这段目前只有国营内河运输公司在运营,且班次也不多,其他私营的运输公司全都把这里视为畏途。

    更麻烦的是,航道中经常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瀑布,这就让人非常为难了。毕竟船不是飞机,没法一跃跳上瀑布顶部的河床,没办法之下,只能分段运输了,而这又进一步降低了运输的效率,增加了运输成本,让人无奈不已。

    不过,即便在外人看来这条河流有着种种的不便之处,但对于沿岸地区的很多百姓们来说,仍然是事关生活的重要水道,毕竟这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了,陆地运输实在成本太大,且目前也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延伸到南方。

    因此,这些河间、北宁地区多个县联合申请了对巴拉那河上游抵达进行清淤疏浚的项目,而政务院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们从交通彩票的销售额中调拨了三十万元资金,又以交通部运河事务处的名义从拉普拉塔银行那里获取了二十万元的十年期低息贷款,作为“巴拉那河上游航道综合整治工程一期”的专用资金。

    以上只是钱的方面,在物资、工具和人员方面,政务院也责成运河事务处做出了最大的努力。首先自然是“超过三千名”波兰裔非国民劳务工了,因为当地垦荒人口不算很多,且交通也不是特别便利(这使得跨境劳动成本很高),因此急需从外界输入劳动力,故三千名波兰人、一千名南非科萨黑人组成的劳动大军便适时输送到了此处,充当起了修建河堤(丰水期时河水经常泛滥)、疏浚航道的主力。

    其次,工具、技术方面也做到了极致,基本上这些年新出的技术和机器,运输事务处都想办法进行了采购或借用,以求提高劳动效率。比如,考虑到巴拉那河上游比降较大,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瀑布,这次运输事务处打算在这段流域兴建一种新事物:升船机。

    毫无疑问,升船机的雏形是曾经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的,不过那都是利用人力或畜力硬推的,效率低下,推的其实也都是小木船,意义不大。而东岸人打算在巴拉那河上游安装、修建的升船机,都是使用蒸汽动力的大型机械化设备,可以通过轨道将满载货物的小吨位蒸汽小火轮推到顶部的船闸之内。

    详细点说,就是当船只开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