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北宁(十一)

    第七十二章 北宁(十一) (第1/3页)

    “上头的政策变化真他娘的太快了,有时候比翻书还快。曾几何时,咱们北宁地区也曾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可这才过了多久,一切就都变了!国家发展的第一重点变成了潘帕平原,第二重点是河间地区(水利建设投资巨大),我们北宁、南非的义成及其他老工业区,都只能算是第三梯队,真是作孽啊。”1680年11月11日,北宁河(巴拉那帕内马河)与巴拉那河交汇处,正在参加一个水利设施落成典礼的北宁地区行署专员刘厚非感慨地说道。

    由水利部、交通部和工商部联合投资的弘理水库就建在北宁河河面上,总投资达到了惊人的七万元之巨,由交建三局和巴蒂诺公司负责承建,主要用于蓄洪防洪,同时也能给旁边陆续兴建起来的一些企业提供动力来源——最大的一家企业就是东岸建筑材料公司宜民分公司的水泥厂了,用于破碎附近大量盛产的石灰石。

    七万元的中央投资,在分税制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之前,对潘帕平原也许不算什么,可对交通不是很便利的北宁地区来说,那可真是了不得的大项目了。相信若不是刘厚非百般争取,去中央部委那边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话,也未必能拉得来这笔投资,中央的那帮大佬们现在宁愿把钱砸在河间和潘帕这两块地方,原因就是这里农产品生产条件好,气候也适宜,交通更是便利,是所谓的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国土。

    而引来了这笔数万元的大投资后,刘厚非也明白,北宁地区短时间内大概是不太可能继续吸引到国家的资金了,一切还是得靠自己。当然这不是说靠自家财政,在分税制改革还没铺开到北宁,地方财政还不够充裕的当下,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最合适的办法,还是利用社会资金,也就是商人和企业的资金!

    弘理水库的修建吸引到了一些瞄准北宁河、铁特河、巴拉那河上游一带的外来资本,其中既有如建筑材料公司这种大鳄,也有不少“小鱼小虾”,多为作坊或小企业,做一些机械加工的活计,看中的就是弘理水库建成后带来的丰富、廉价的动力资源。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贸易是使生产和消费得以良好互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机制。你们这里要发展,也得基于这个原则,否则一切投资势必都不能持久。”刘厚非双手叉腰,看着从水库上方滚滚泄下的水流,朝跟在自己身后的众人说道:“毕竟任何资本都是逐利的,中央投资也是。如果不能带来持续的利润,让企业能够依靠自身造血循环下去的话,那么即便投再多钱也会陷入投资—繁荣—衰退—萧条—再投资的怪圈。我们有些官员总喜欢大喊振兴哪里、发展哪里的口号,仿佛只要一投钱就一定能发展起来一样,但如果你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不尊重市场规律,不发挥比较优势的话,一切都会成空,你们不要学这些人的坏习惯。”

    “或许有人会认为弘理水库所带来的这些生产都太低级了,除了一家建筑材料厂以外,就是加工食品的企业,利润也不高,简直无聊到爆。但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除了食品加工这种门槛极低偏偏社会需求有特别大的行业以外,还有谁会看上我们这里,一个偏僻遥远、运输成本极高的地区。而且,在各地建立食品加工厂,对于增加食品储备,抑制饥荒也是存在好处的,因为食品加工厂的粮库也是粮库,也能储存粮食,是国家粮库的重要补充。难道你们都希望,当本地连年歉收,食品供应不足的时候,被那些远道而来的冷酷地盘算着饥饿的人们口袋里最后一点余钱的商人们所支配吗?”刘厚非用一种教训的口吻说道。

    他这种话其实是意有所指的,主要是针对一些从发达地区引进来的干部。这些人多是首都青年干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