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再战芦子关(6)

    第八章:再战芦子关(6) (第3/3页)

是步兵队,他暂时还没有设置弓箭队的打算,在李*看来,尽管制造成本相差甚多,但弩机兵的杀敌效率比起弓箭兵来同样高出甚多。

    随着天色的变化,城头守军的可视距离在迅速缩短,如今即便是城头上的人再怎么努力的看也已经看不清最远那道壕沟处的情况了,至于敌军的举动,基本上完全看不见了。

    只能作出最基本的判断,没有大批的密集的马蹄声响起,敌军大队应该还没有离开。

    摇着头打消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幻想,李*将头转向了左侧的山崖之上——但愿沈宸他们潜伏的能够好一点……

    根据细封敏达的判断,此番拓跋家五百人马当中最少应该有十名以上的鹞子,在这些侦察兵的面前一般的潜伏和埋伏基本上是自己找死,除非是兵力上比较强势,会让敌人面对埋伏不敢轻易深入,不过这种战术并不现实,起码对于兵力并不占优的前营而言并不现实。

    因此左侧山腰上的兵寨虽然已经修复能够驻兵了,但是李*也好沈宸也好都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可以放心的选择。对于训练未久的士兵们而言,能够守住一面受敌的城关,却绝守不住在理论上是四面受敌的兵寨。

    兵寨所在的地方地势并不陡峭,即使是不擅山地作战的党项人爬上去也并不费什么力气,在那种地方设伏和自杀没多大区别。

    唯一可以选择的设伏地点是芦子关前百步范围之内的高耸峭壁,在这上面设伏,只要隐藏得好,党项人仅仅在下面靠仰望是绝对发现不了的,而鹞子们若想对上面进行侦查,正面攀爬是绝对不现实的,他们要么绕将近三十多里的山路从土门山西侧不那么陡峭坡度不那么大的一面爬上去,要么便只有在黄土山壁上凿出一个个的窝窝然后踩踏着爬上去。

    这一段陡峭的山壁和一百多步以外那段舒缓的山坡之间,有着高达二十多米的垂直落差,在上面设伏容易,但是从这段山崖上冲下去进攻敌军却极困难,那和跳崖自杀也没啥大的区别。拓跋家历次南下从来没有绕路的习惯,因此芦子关这条路虽然走得不能再熟,对周围那些没啥战略价值(马匹极难通行)的山间小路却基本上没啥概念,要完全打探出附近的地形地貌,需要足够的人手和时间,人数少时间上不宽裕,拓跋光远便不再费这个力气。

    彰武军敢于在己方败退的时候出城野战就已经很罕见了,在己方还保持着完整的建制情况下敢于出城设伏,这种事情在拓跋光远二十余年的人生中还从未出现过。

    沈宸亲自率领着有过野战经验的乙队和丁队一百名士兵此刻就潜伏在山崖顶上,他们已经在上面潜伏了将近六个时辰了,士兵们被严格的命令限制在自己的潜伏点上,不许做出任何幅度稍大的动作,说话交谈更是严格禁止,连大小便都只能原地解决。

    对于职业化的军队而言,一群惊起的飞鸟,几只被吓得到处乱窜的山鼠,这些都是足以引发全军戒备的现象。即使是在敌军头顶数十丈高的地方,沈宸也仍然小心谨慎地仿佛就蹲在敌人的身边。

    在崖顶的草丛树窠中藏了这么久,吃喝拉撒都在原地,每个人身上都臭烘烘难闻之极,这种潜伏或许没有什么大运动量,但仍然是极消耗体力的勾当,此刻太阳已经入山,黑暗中不时有士兵在潜伏中睡着,需要身边的同伴不停地推醒才不至于真正进入梦乡。

    这一次来的敌军明显不是之前的那些菜鸟可比,大军集结在关前没有立寨,却基本上听不到私下的说话声,而且在侧后两翼的山坡上不时有游动的哨兵在活动,监视着四周围的情况,不是千万人的大部队,五百人马的骑兵哪怕警戒距离只有几百步也足够了。

    伏兵需要潜伏到什么时候再发动,究竟是否发动,都需要对战场情况有准确的判断,这是这支伏兵必须由沈宸亲自来带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的军官会议每次都要做详细记录,几个有文化的兵也在开始逐渐练习着做计划方案了,但是距离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参谋部仍然还有很大距离,因此目前的指挥依然还依赖于指挥员的临场发挥。

    在这方面,沈宸无疑是前营所有军官中的唯一选择。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每个伍长除了自己身边的士兵之外基本上就再也看不见其他人了,天空像一口黑沉沉的大锅倒扣在头顶上,密实得一点缝隙都不露,平日里明亮皎洁的月光都被拦在了重重云幕的后面……

    山下突然间传来了一阵响动,似乎是原本坐着休息的士兵们站了起来,随着他们的动作,缀在皮甲上的铁片发出一阵声响,随即似乎有一个人再喊话,离得太远听不清楚,但是无论是城头的人还是埋伏在崖顶的人都很清楚,敌人要开始攻城了……

    ——————————————————————————————————————————

    嗯,就头痛写打仗,唉……继续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