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二章:旌与节(3)

    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二章:旌与节(3) (第2/3页)

 “惭愧,曾经涉猎!”

    李文革一笑:“皇帝制敕,开篇便是‘门下’二字,这是何意?”

    吕端一阵踌躇,最终答道:“中书门下,总统百官,呈章承制,不经凤阁鸾台,旨不得出,此乃隋唐宰天下之制,制敕开篇便是门下,是天子总百官治天下的要义,也是指诏书所指向的目的乃是台阁中书,是圣旨发出之后到达的第一个官署……”

    虽然知道吕端此刻还远不是赵老二时代的吕端,但是听了这番回答,李文革还是免不住有些失望。他默然伫立了半晌,长叹道:“古人著经述史,变法建制,后人却大多不知其真意所在,此诚可叹也……如今藩镇林立武人乱国,士大夫乃是天下黎庶的唯一指望,即便如此,诸公所见也不过仅此而已……谁能不知圣旨发出之后第一个抵达的便是门下?然则若是仅仅因为这个,又何必要郑重其事在制敕上添上门下二字?”

    吕端睁大着眼睛倾听着李文革说话,不明白其所指究竟为何。

    李文革伸手指着墓碑道:“……天下真正懂得这二字真意的,恐怕只有此人而已……”

    ……

    从昭陵回来,李文革直接前往长安县署。

    长安令梁廷甫十分恭敬地将李文革迎了进去。一面陪着笑脸一面不解地道:“卑职已经接到了大将军的钧谕,虽然不明白是何等意思,却也不敢怠慢,昨日县里连夜审决案件,卑职和县尉忙了一宿,总算按照大将军的吩咐要求办妥了,京兆狱**计三十八名盗犯,卑职县中派六名衙役差解,预定明日启程,充军延州……”

    李文革点了点头:“贵县审得明白,全是窃案的案犯?”

    “是?”

    “都是长安本地人么?”

    “几个小额扒窃案件的罪犯均是本地人,其余凡入室行窃或者身上有人命案者,都不是本地人。大将军明鉴,本地人是不会在当地做大案的,都要到临州甚至更远些的地方做下大案,这样一来当地官府不好核查,二来逃回本地也不会露出马脚。”

    李文革点了点头:“六个人押解会不会太少了?”

    梁廷甫道:“不会,还有两个伍的杂兵随行,这些罪犯身背重枷,而且每天也不会给他们吃饱,力气不足,万万不能脱去的……”

    李文革笑道:“却是麻烦叨扰贵县了……”

    梁廷甫陪着笑答道:“哪里哪里,大将军有所差遣,是卑职之幸才是!”

    李文革点了点头:“不只这一次,日后你这里若是还有窃案,均可发配延州处置。”

    “是……是……”

    梁廷甫抬起头,小心翼翼地问道:“大将军军中要这许多窃贼却是何用?”

    李文革笑了笑:“军机大事,无可奉告!”

    “是——!”梁廷甫苦笑着闭嘴。

    “梁明府请想,你手上没有杀人的权力,这么多犯人押在牢里不能处置,岂不是做了大难?如今世道乱,犯法者多如牛毛,你那监狱总有住满的时候,如今我帮你将这些人弄到边疆上去从军服役,你不是少了许多负担么?”

    “是是——”梁县令唯唯称是,却又问道:“不给他们编号烙上印迹,到了军中之后,大将军不怕这些人逃脱么?脸上没有记号,逃掉了便不好抓了……”

    李文革连连摇着头道:“不成……不成……脸上有了符号,这些人我便不要了……”

    梁甫哑然住嘴。

    ……

    离开长安后,李文革在潼关附近足足逗留了三天,带着吕端一面游山玩水一面参观这座自隋唐以来便隔绝东西的军事要塞,潼关守将乃是一个叫做盛邛的镇遏使,原本隶属陕州节度节制,如今韩通调京,他却没有跟去。

    李文革四处都要看,这令盛邛极度不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