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一代天骄——第二十六章:郭雀儿(5)

    第三卷:一代天骄——第二十六章:郭雀儿(5) (第2/3页)

的聪明人,今天君前问对,只召了冯道与自己,郭威又当着自己的面和冯道近似于打情骂俏地拉关系,明显是在显示大事私情均不背着自己,这个任命虽然是由冯道临时提出,焉知不是天子心中默想之事?冯道不过是揣摩而已。

    当下他跪了下来:“老臣纵肝脑涂地,敢不尽忠竭智,以报上恩……”

    折从阮以尚书令出掌枢密院,顿时改变了汴梁城内的政治格局。无论是晋王府还是三位宰相都对此变动惊得目瞪口呆,枢府方面和殿前司侍卫亲军司的武将们反倒相对平静。相对于汴京城内的其他人而言,折从阮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的外镇身份使他相对独立,不属于任何一个已经成型的政治集团。折家这些年来一直谨慎地支持尊奉汴梁政府,但却从未曾卷入过朝廷党争,这一方面得益于折家和京城内的绝大多数人不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折家那个地方实在促狭,以至于折家不敢轻易得罪京城中的任何一派势力。

    站在这个立场上,折从阮是万万不肯卷入京城这个是非圈子的。

    在原先的历史上,折从阮在汴京居住了两年,先后三次辞却了朝廷的实职任命,为的就是保证折家超然于汴京政治光谱之外的特殊身份。

    然而这一切,都因为李文革的意外崛起而被改变了。

    八路军的崛起直接导致了拓跋党项的轰然倒下,在历史上压迫折家一百多年的头号大敌被提前解决,折杨李三家同盟成功确立,窃据河东的北汉朝廷顿时由攻势变成守势,可以说只要不是契丹举国动员而来,其他的小打小闹都可以不被三家联盟放在眼中,如此一来原本孤悬一隅的府州就由需要中央强力支持的弱势藩镇变成了可以引之为援的强势外力,再加上杨家和李文革的力量,任何一个在中央妄图撼动折从阮地位的政治派系都要仔细掂量其后果。

    反之,折从阮的政治存在将为大周朝廷与西北派军阀之间建立起一条通畅的沟通桥梁,可以使双方都不致因为误读对方的政治意图而生误判,这样双方的矛盾就能够很好的控制在一定程度里面,不至于使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郭威的这个任命将原本在推恩令和封

    后已经彻底被关死的李文革进京大门又重新打开了一TL文革毕竟是和折家诸将互称兄弟的,和折从阮之间亦子亦友。折从阮致仕的时候,李文革以现下西北第一藩的地位声望接过枢密院的位置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当初偶然出现在延州官道外的那只小小蝴蝶,依然在这个时代煽起了滔天巨浪……

    当然,这些好处都是未来的好处,眼下的好处已经不少了。

    大内都点检李重进走进枢密院的议事大堂的时候,实实在在吃了一惊。

    他没有料到的是,除却新任掌院的折从阮之外,中书令冯道与晋王柴荣也赫然在座。

    “王殷在侍卫亲军司拉人的事情,你知道吗?”

    折从阮一上来便对李重进极不客气,劈头一句便把这位掌管皇宫大内兵权的国戚问懵了。

    按理说,枢密使作为军方脑,问一问禁军的情况是天经地义的。然则李重进毕竟不同于其他的禁军将领,他不但是手握宿卫大权的内廷重将,还是郭威的亲外甥,比之柴荣都要亲上一层,追随郭威征战的时间也比柴荣长,在郭威手下的老将中颇有点资望。平日里无论是张永德还是柴荣都要让他一头,就是几位宰相,和他说话也大多和和气气用商议口吻,像今天这般以上级口气向他问话的,除了先前跋扈得出奇的王峻之外,就是如今这个折从阮了。

    虽然心中懊恼,他却并不敢作,折从阮不是王峻,这个老家伙往那里一坐就浑身散出一种王峻绝对没有的杀伐之气,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味道扑面而来,若是胆子小一些的此刻只怕腿已经软了。

    折家军的威名,毕竟不是空穴来风。

    在这种久经沙场的老虎面前,李重进也只得撇开了自己的骄傲和腹诽,单腿半跪行了军礼答道:“禀令公,末将知道!”

    折从阮和冯道对视了一眼,两人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李重进没有卷进去,这事情便好办了。

    折从阮又问道:“都哪些人被他拉过去了,你知道么?”

    李重进想了想,答道:“知道几个,末将已经调整了宿卫押班的次序,那些王公接触过的将,都调到皇城外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