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股肱之臣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股肱之臣 (第2/3页)

母后所言,不过,王通这个人皇儿总不敢下什么结论,说不准?”

    “你这孩子,先帝可从没这样的多疑”

    这问答让李太后好像回到了从前的某些时光,但话说了一句,却自失的停住,万历为何这般谨慎多疑,原因是什么,大家都是明白的很。

    用膳的偏殿中气氛有些尴尬,陷入了安静之中,过了一会,李太后才幽幽的开口说道:

    “哀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哀家这几年遇到的这么多事情,和这王通都是脱不了关系,不过皇上,王通肯为了皇上和哀家这般斗,这就足够表明心迹,东征建州之前,是灭俺答,是江南查案,是天津开埠,是在宫中护驾救驾,这一桩桩大功劳累加,到了灭掉建州女真之后差不多到了顶点,他真要做什么,也就该那什么做,他想要和皇上要什么,也就该在那个时候要,可王通就这么一路跑到了松江,皇上可以想想,若是其他人,会不会这般做”

    屋中又是开始安静

    *******************

    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奉天门偏殿朝会上首辅王锡爵提出,援朝抗倭之战责任重大,定要以名将为帅,务求必胜。

    万历皇帝认可首辅的言论,并请王锡爵提出主帅的人选,王锡爵认为目前闲居在松江府的辽国公王通最为合适,万历皇帝也对王锡爵的判断很是满意,朝中大臣再无异议,然后即可是下旨宣召,以王通为帅调集大军入朝作战。

    旨意一路加急前往松江府,算计旨意还在半路上的时候,王通却有一封奏折来到,上面说的是对朝鲜战局的看法,颇为中肯。

    有一条说的很明白,那就是现在的局面已经在贻误战机了,王通在奏折上说,兵贵神速,而且要抢占先机,倭寇大军在朝鲜逐渐稳固,大明兵马不应在鸭绿江边坐视对方的动作,应该及早就进行攻击。

    倭寇在朝鲜有将近二十万兵力,辽宁这边能调动的机动兵力也就是六万多,而且在大明概念里的战兵也就是一万五千有余,这样的力量如果贸然出击,那就是以少打多,被对方优势兵力包围之后很可能会带来很惨重的失败。

    对这个可能,王通也是做了分析,朝鲜地形狭窄,而且山地居多,平壤城以西到海边的区域地势相对平缓,朝鲜的平缓地带也就是整个半岛西侧南侧这边是平地,这区域实际上颇为狭窄。

    大军作战,在山地根本没有办法展开,只能在平缓地形上进行,既然这样双方好像是在一个狭窄的小巷中遭遇,不管你有多少人我有多少人,大家面对面的就是固定的人数,兵力多寡在这里起不到什么作用,辽宁的六万兵马在这也地形中投入正面战场的力量未必比对方的二十万少。

    做出这个分析之后,王通谏言朝廷,说是兵贵神速,又为了客军到达目的地后能够快速的融合本地兵马进行作战,朝廷应当先让宣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