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步步紧逼

    第二章 步步紧逼 (第2/3页)

几个主要国家签有国际条约,在非敌对状况下,任何国家的民用与军用舰船交纳了通行费用之后,都可以自由通过巴拿马运河。

    美国参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下巴拿马运河。

    战后,在美国的策划下,巴拿马宣布独立。只是,当时帝国仍然控制着运河以东地区,美国则控制着运河以西地区。

    《巴黎和约》签署之后,大明帝国与美国达成单方面协议,巴拿马运河由双方共同管理,收取的通航费除了用于运河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之外,全部交由巴拿马当局。另外,如果没有得到三方同意,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改动巴拿马运河的重要设施。即,不能擅自改变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能力。

    当年,这项协议的影响还不大,美国也因此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一半的控制权。

    只是,到了现在,这项协议成为了美国海军头上的紧箍咒。

    很简单:巴拿马运河的船闸只能容纳宽度不超过三十三米的舰船!也就是说,美国海军主力舰的宽度不能超过三十三米,不然的话,就只能绕道合恩角进入太平洋,这将使战舰的航行距离增加数千海里,使航渡时间延长二十天!即便不考虑和平时期的经济效应,在战时,二十天足以让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分出胜负了。

    更重要的是,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能力直接限制了美国海军主力舰的性能。

    以三十三米的宽度为限,即便美国的工程师再厉害,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也难以超过五万吨,也就难以采用超过十六英寸口径的主炮,装甲防护能力难以提高。帝国海军却不受这个限制,因此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完全有能力建造出比美国海军更优秀的主力舰!

    为了摆脱这个枷锁,美国必须向帝国做出让步。

    结果,当帝国举起了大棒,准备砸向日本的时候,美国不但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日本,与日本联手对付帝国,反而向帝国摇晃起了橄榄枝,并且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斡旋,充当起了帝国与日本的调解人。

    最终,萧鼎昆利用这一机会,成功将日本逼入了绝境。

    当然,有收获,必须有付出。为了安抚美国,在出访华盛顿的时候,萧鼎昆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达成了初步意向协议。随后,双方外交代表展开正式谈判。

    七十年七月八日,帝国与美国正式修订了《巴拿马运河管理协议》。

    在该协议中,美国承诺在一年内撤走部署在棉兰老岛达沃海军基地的舰队,将部署在澳大利亚的西南太平洋舰队削减一般,并且新建战列舰在服役后两年内不派往太平洋为交换条件,获准将运河船闸的宽度提高到三十七米,并且独自承担施工费用。运河通航能力提高之后,美国将在未来二十年内,收取百分之十五的通航费,最终收回扩大运河通航能力的施工费用。

    当然,钱是小事,最重要的是,美国海军的主力舰吨位不再受到限制。

    按照当时的技术标准,舰宽扩大到三十七米之后,战列舰的满载排水量可以提高到七万吨。

    只不过,运河的通航能力不是说扩大就能扩大的。

    当年年底,美国政府就完成了施工招标工作,次年初正式动工。按照初期工程安排,要到七十七年,即公元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