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三十三章 积极配合(第二更)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三十三章 积极配合(第二更) (第3/3页)

队。当然,除了帝国援建的二艘“德意志”级之外,德国与意大利主力舰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续航力太差,就算能够横渡北大西洋,在到达战场之后都不会剩下多少燃油了。

    如此一来,就必须为之提供后勤保障战舰。

    对帝国海军来说,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当时,帝国海军已经为第四舰队配备了二支后勤保障舰队,并且轮换着为前线作战舰队提供后勤援助。随着第44队成军,第三支后勤保障舰队也已经完成了组建。

    另外,还有二支后勤保障舰队在为第六舰队提供支援。因此,帝国海军部署在北大西洋上的后勤保障舰队达到了五支,而实际上只需要三到四支后勤保障舰队就能够满足作战要求。

    更重要的是,德国与意大利舰队的出现,解决了卫延年最大的麻烦。

    在接到了陈锦宽的电话之后,卫延年就给白佑彬去了消息,要求白佑彬派一支后勤保障舰队配合德国与意大利舰队。

    当时,白佑彬还有点不太理解,毕竟第四舰队正在做调整,后勤保障工作麻烦得很。

    到十四日,卫延年来第二封电报的时候,白佑彬终于明白了过来。

    战后,关于这份电报的内容,以及这份电报是否真实存在,在帝国海军史学者与德意海军史学者间持续争论了数十年。因为,在帝国海军的文献记录中,根本找不到这份电报的任何详细档案,甚至没有相关的记录。可是,按照当时第四舰队司令部参谋军官的回忆,这份电报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内容只有战区司令官与代理参谋长(肖定邦)、通信参谋(庞晋元)知道,其他人都没有见过。

    为什么一份电报会争论几十年呢?

    因为,不管是德国,还是意大利的海军史学者都坚信,卫延年在这份电报中明确提到,要白佑彬利用这次作战行动的机会,消耗掉德意海军的主要作战力量,巩固帝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场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再联系到后来生的事情,德意学者的怀疑也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至于这封电报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其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直接当事人都没有相关的言论。

    只是,以当时北大西洋上的局势,还有同盟国集团内部的情况,恐怕谁也不能排除帝国海军利用美国海军之手,打击未来竞争对手的可能性。

    最终,也正是德意海军的“积极表现”,让卫延年采纳了白佑彬的建议。

    当然,实际的情况与白佑彬的设想有所偏差。

    北上拦截的仍然是第四舰队里最强大的二支作战舰队,南下保护登6场的不是二支作战舰队,而是三支作战舰队。在此情况下,不管是对付刚刚服役的八艘“蒙大拿”,还是对付第21舰队与第22队,白佑彬与郑恩博手里都有充足的兵力,而且都获得了建立功勋的机会。(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6**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