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十分之一的碳纤维
第四百九十四章 十分之一的碳纤维 (第2/3页)
有红利的工作,对穷的叮当响的中国研究员的诱惑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2000年的中国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的初级问题,那1993年的大华研究员解决了碳纤维初级问题,苏城并不觉得惊讶。
尽管心情仍然是患得患失的。
奔驰车一路风驰电掣,直驶入了大华实验室楼下。
黎涣祥笑容满面的等在下面。
这个曾经能够一天画20张图纸的技术员。经过大华文化的洗礼以后,也开始变的面带猪相,嘴头嘹亮了。
实验室是个吞金的貔貅。没有哪个实验室能真正做到自负盈亏的,尤其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专利根本就没有人在乎。93年的中国甚至还没有成为《专利合作条约》的成员国。大华实验室能运行下去,全靠大华实业来输血。
作为大华实验室的老大,黎涣祥要是继续闷着,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黎涣祥表面上仍然傲骨嶙峋。心里其实很丰满了。
将只是有了眉目的碳纤维项目,加入到文件里去给苏城,就能说明黎涣祥的活泛。
他要是这样写正式文件。不用苏城说话,学术委员会的板子首先就要打过来。但那文件是杨明要的,只是给苏城建宅子的设计,不能算是大华实业的活动。总部的学术委员会也就管不到。
另一方面。这样的文件被苏城注意到的几率,却是比其他文件还要大。
同样的念头,指不定也存在于智能玻璃、异形PVC等项目,只是苏城无心细究,和黎涣祥打了声招呼就问:“碳纤维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黎涣祥没想到他这么直接,讶异的道:“我们已经试制出了一种各向同xìng的沥青短纤维,拉伸强度大约800Mpa,模量70Gpa。”
碳纤维的轻质量和抗腐蚀xìng能是遗传自原料的。要求也不是太严格。毕竟,轻质量和抗腐蚀的材料多了。碳纤维真正的革命xìng还是体现在拉伸强度和模量上。
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强度,后者可以理解为弹xìng能力。用鱼竿的来看,拉伸强度越大的碳纤维就能拽住更重的鱼,模量越大则能让鱼竿忍受越大的弯曲。
苏城默念着800Mpa和70Gpa,也没有感xìng的认识,就问:“东丽的碳纤维的数据是多少?”
“您是问哪种?”黎涣祥嘿嘿的笑着,有些想转移话题的意思。
“最好的。”苏城斩断他的邪念。
黎涣祥咳嗽两声,犹豫片刻才说:“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不可能双高的,肯定是一种高,另一种要低一些。”
“说数据。”
“看您急的。”黎涣祥就是不说。
“快点。”苏城和他捻熟,一点面子都不用给。
黎涣祥嘿嘿的笑,他的脸皮早练出来了,旁边的研究员就不好意思了,站出来道:“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碳纤维,拉伸强度最高的有7个G,模量最高的能有600Gpa吧。”
和大华实业的碳纤维相比,两个数据都有10倍的差距。苏城虽然不了解这方面的细致资料,但他有一个模糊的认识,3倍大概是比较有商业前途的产品,10倍的话,就很难获得大面积推广了。
怪不得有了实物,黎涣祥也是谨慎的说了以一定成果。
苏城转头一笑,心想:自己要求也太高了,要是真能达到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岂不是要赶超英美了。这个时候的英美两国,在碳纤维的生产方面,还真不能说是优秀。
黎涣祥观察着苏城表情,等他结束了咬牙切齿的动作,才小声道:“这位是王赟博士,碳纤维项目就是由他主持的,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得到了目前的成果。他刚才介绍的碳纤维,有7G拉伸强度的碳纤维,模量就小多了,只有400。模量600G的,拉伸强度自然不能太高。”
600比70也是8倍的水平,黎涣祥自知说服力较弱,忙到:“我们现在也只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如果能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达到7G不敢说,3G是还是能做到的,是不是王赟博士?”
王赟是个文文弱弱的书生,大约30岁的年纪,带着酒瓶底似的眼镜,眼睛略显浮肿。他有些迟缓的看了黎涣祥一眼,才轻声道:“咱们的目标是先做1.5G的。”
黎涣祥当时就冷场了。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啊!
苏城“呵”的笑了出来,杨明也迅速陪笑。周围顿时是笑声一片。
“老王太实在了。”黎涣祥总算憋出了一句。
王赟顶着周围的笑声不为所动,淡定的道:“我们做的是沥青基的碳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的不一样。这种碳纤维的模量高一些,拉伸强度要低一些,从目前的同向异xìng的沥青短纤维发展到各向异xìng的沥青短纤维,估计拉伸强度能从800提升到1500,再多就不好说了。”
“能确定提升到1.5G?”
“最多一年,而且模量能提升到230,这个算是达到国际标准了。”王赟似乎信心十足。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走,咱们去看看实验室。”苏城自然是鼓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