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外安内斗

    第六百三十六章外安内斗 (第2/3页)

都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却始终不受抚。真是倔强莫过于闯王啊!

    再说说其他各营农民军吧!

    虽然张献忠和刘国能有着真假投降的区别,但是他们投降的影响力,却造成了农民军中掀起了一股投降的热潮。

    崇祯十一年的七月,顺义王投降,朝廷发给免死牌解散而去者九千五百人。同月,罗汝才,混十万、整十万、十反王、托天王、小秦王向总理熊文灿投禀乞抚。熊文灿派监军道张大经于八月初一日见罗汝才等人接洽招安事宜。八月初二日,又有过天星、紫微星,射塌天(即李万庆)、一字王等六部,在河南卢氏县派人联络投降。

    看起来熊文灿的招抚大局是大为成功。于是他安排罗汝才同白贵(小秦王)、黑云祥(整十万)三营屯扎于房县,其他五营分驻于竹溪、保康一带。

    至此,有影响力的只有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改世王刘希尧、乱世王蔺养成的革左五营了,不过因为他们势单力孤。也躲藏在深山老林中趋于消沉。

    真是形势一片大好,而且越来越好。应该说,熊文灿招抚的数量是相当惊人,可他招抚的质量呢?不提张献忠。就来看看罗汝才吧!

    罗汝才在“受抚”期间拒绝接受朝廷的官职,不要粮饷,不遣散军队。既不听从朝廷的调遣,也不允许朝廷干预农民军的内部事务。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没收了地主的田产,实行屯田积累粮草,招纳贫苦群众参加农民军,在人力和物力上为重新造反作了必要的准备。

    而对于朝廷,罗汝才只是在“受抚”时,同当地官府订立了“无相侵害之盟约”。原来如此啊!他们把严肃的招抚当成了订合同了。熊文灿的经济意识真的是太强烈了啊!

    但是不管怎么样,大明朝获得了暂时的安宁。应该说,整个朝廷是欢欣鼓舞、一团和气了吧!不!没有了外忧,朝廷的大臣们立刻挽起袖子又开始了内斗了。而这次内斗的导火索就是杨嗣昌提出的与满清的和谈。

    应该说,这时候整个朝廷也只有杨嗣昌寥寥几人知道剿匪未竟全功,所以他要把剿匪进行到底,要彻底消除大明朝体内的这个毒瘤。

    崇祯十一年四月十二日,在例行的经筵活动中,崇祯皇帝把六部大臣都召了来,想问一问怎样把孔孟的治平之道运用到实际政务中,要以理论结合实际。

    于是杨嗣昌借着这个机会,向皇帝进讲了《孟子?离娄》中的一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想借着孟子这种反对诸侯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想来引导崇祯皇帝同意对满清进行接触谈判。

    可崇祯皇帝已经知道杨嗣昌的想法,但他丝毫不感兴趣,很不耐烦拒绝道:“这是孟子针对列国兵争而说的。今天对一个属国(指清朝),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