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喧嚣扑面

    第86章 喧嚣扑面 (第1/3页)

在宋代,包好的粽子不是用白水煮的,而是烧艾草灰淋汁来煮,这样煮好的粽子色泽金黄,格外好看——如此,就是杨无咎词中所谓“角黍包金”了。

    除了菰叶粽子,还有用新竹筒贮米蒸食的粽子,叫做“装筒”或“筒糉”,它的形状和现在的竹筒粽子没什么分别。因形制不同,宋代的粽子还有角糉、锥、糉、茭糉、筒糉、秤鎚糉、九子糉等各色名目。

    宋人传说,糉是屈原的姐姐所制,所以用粽子来祭奠投江的三闾大夫,当然再合适不过了。

    一般在端午(端五)这天,家家都把准备好的祭品和食品,放在梅红色的匣子里,再加上茶酒供奉,都摆放铺陈在门口,就是贫困的人家,也要去尽力备办。当然,按照风俗,每家里要贴天师像,大门上还要像顾宅那样钉上艾人艾虎。

    所谓“艾人”,就是和泥做成张天师,用艾草做头,蒜头做拳,挂在门上据说可以避邪。那挂上去的除了艾人,骑在用艾草扎成的艾虎上,艾虎是张天师的坐骑——不独民间如此,皇宫里也有这个讲究的。端午皇宫要设内宴,照例翰林学士们要写帖子词,贴在宫内阁中门壁上。

    比如苏辙在端午为皇太妃阁写的帖子词,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萦尧母门”的诗句。

    在这个享乐主义时代,民间百姓不仅全盘照搬皇室礼仪——门上挂上艾人艾虎,更有人干脆把菖蒲刻成小人儿,或者葫芦形,挂在身上的以求祈福辟邪……

    这样的端午节,大约只有现代的春节可以比拟。

    扑买已经结束,逛街男兴冲冲离开——刚才的扑买中他并未占上便宜,可这厮不在乎,逛街吗,图的就是一乐,如今这厮花了钱,兴冲冲而去,环娘还在那里纠结:“呀,粽子么……可是粽子年年能吃到,百草头却只能在海州吃,这百草头花样凭多,环娘该选什么口味吃呐?都选的话,环娘一个是没那么多钱;二个,……环娘的小肚子也不大,吃不下呀吃不下,怎么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