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燕云乱 第一百五十六章 回天(十六)

    第一卷 燕云乱 第一百五十六章 回天(十六) (第2/3页)

说完这几句儿女情长的话,郭药师又昂然抬头:“俺们就未必到了绝处!燕京城都给俺们打下大半来,萧干赶回来已经累得跟狗一样了,背水一战,俺们未必弱似于他。而且在高粱河南,说不定还有大宋西军接应,五臣,六臣,赵宣赞,俺们就拼死一战,争取大家都能活着回去!”

    将为军中之胆,郭药师摆出如此果决不服输的模样,至少他身边的那些亲卫都低低应和了一声,甄六臣更是一副跃跃欲试准备好好厮杀一场的模样。

    只有赵良嗣脸色铁青,目光乱转,不知道想些什么,到了最后,就不住的看着甄五臣。

    而甄五臣,只是低低的叹息了一声。

    郭蓉啊郭蓉,你五叔以后,再也不能照应着你了…………~~~~~~~~~~~~~~~~~~~~~~~~~~~~~~~~~~~~~~~~~~~~~~~~~~~~~~~~在高梁河南岸,一队军马,正向北疾疾前行。、走在前面的,正是王禀。

    他领数千军马,去援应退回河南的刘延庆。在得知刘延庆败得如此丢脸之后,自王禀以降,这几千军马都是没精打采。再想到自己是去壮刘延庆声势,帮助他控制高梁河南岸宋军后路,逼迫泾源熙河秦凤三军也退回来,王禀就觉得是一种奇耻大辱。

    就连他麾下统领的这些环庆军士卒,同样都是骂不绝口。刘延庆弃军先逃,丢下的是他们环庆军同乡袍泽。西军之间,代代互相通婚,在高梁河北岸战死的,岂不都是大家的亲族!

    行军之间,这几千人的队伍一片愁云惨雾,间或有点骂声哭声。谁也打不起半分精神来。

    却没想到,战局变化莫测,王禀出行,才走了半夜加半个白天。后面就追来了童贯的亲卫,将最新军情急递过来。

    郭药师赵良嗣领常胜军所部已经奇袭燕京而去,且有一线成功可能。要王禀迅速会合刘延庆,领军北上,在常胜军向导带领,直至渡河浮桥所在之处。试图接应常胜军所部,要是他们能袭取燕京得手,则挥军直进,他童贯会续发大军,和萧干决战在燕京城下!

    王禀在得知这个军情之后,没用多久就做出了决断。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刘延庆呢,会合他之后,才挥军去常胜军渡河处,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内心之处,他对丢弃自己袍泽先走的刘延庆,更是深恶痛绝到了极点。恨不得将来追论战败之罪的时候,将刘延庆远窜至遇赦不赦之地,如果能在燕京左近回天,这场大功,也不会分润给刘延庆这厮!

    做出决断之后,王禀立刻分派信使。一路向童贯处回禀,因军情急如星火,他先领兵前往接应常胜军,已经派出人马去通知刘延庆刘太尉,让他尽速赶来会合。前面战局一旦有所进展,当随时回报宣帅!

    一路就是去寻觅刘延庆的了,他还特意暗示那名信使,动作不妨慢一些,对他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就算一时找不着刘太尉驻节何方,也漫不相干。

    这样分派完,王禀才觉得胸中闷气,稍稍抒发了一点出去。立刻命令全军,丢弃笨重辎重,在向导领路下,朝着常胜军渡河处疾驰!王禀已经下定决心,只要前面战事有一丝取胜的可能,那他王禀,宁愿死在河北,也要为大宋武臣,挽回这连番惨败丧失的颜面!

    在王禀的带领下,那些环庆军士卒的士气,不自觉的也鼓舞了起来。加快了行进速度,朝着北面疾驰,到入夜之时,已经距离高梁河不足七八十里,安顿歇息。就在这里,他们也隐隐能够看见北面天空,似乎有一点火红之色,那应该就是燕京方向,正在燃烧!

    斯时斯境,正是刘延庆早就逃过了高梁河,正在憋着怎么拉同僚后退。西军泾源秦凤熙河三军反应极快,不等刘延庆和童贯动手,就自己全军而退,渡过了高梁河,已经烧断了浮桥。萧干正压在泾源秦凤熙河三军当面,看到燕京大火,立刻掉头朝着燕京疾驰。而大宋全军皆退,只有郭药师赵良嗣杀入了燕京,在高梁河南,只有王禀一路几千人马,朝北而进,准备接应郭药师他们。

    战局进展到如此,错落变幻,只等着最后的结局!在这一刻,在高梁河两岸混战的宋辽双方,几乎全部都忘了还有萧言这一支军马的存在!

    ~~~~~~~~~~~~~~~~~~~~~~~~~~~~~~~~~~~~~~~~~~~~~~~~~~~王禀军马,在天色未明的时候就已经起身,帐幕也来不及收拾,就丢弃在原地。朝着高粱河岸疾行而去,环庆军也多是步卒,即使全部轻装。这行进速度在王禀看来也急得冒火。沿途当中,都是当日大军北渡之前留下的痕迹。越接近高梁河,就看见越多战后景象。

    环庆军崩溃之后,在南岸的宋军后路人马,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环庆军渡口处的崩溃,看着上万辽人骑兵惊天动地席卷而来的气势。不少在南岸的宋军文官转运使节,丢下民夫队伍就走。逃过高梁河的环庆军溃兵,和逃散民夫混杂在一起,在高梁河南岸到处都是。

    一辆辆的大车小车就这样被丢弃在道路上,有的打开了,粮食,马料,军械散落得到处都是。还有的车上装着的是犒军钱文,黄澄澄的铜钱,一张张的会子,也散落于途。经过的人有的抓上两把,有的就这样麻木踏足而过,瞧也不瞧一眼。人群失却了指挥掌握,乱纷纷的都在朝南涌动。将每条道路都占满了。军民之间,已经不大分得出来。

    看着还有这么一支军马北上,退下来的民夫和溃兵麻木的避于道旁,只是呆呆的注视着他们。

    跟着王禀北上的环庆军士卒,一边行军,一边在退下来的溃兵当中寻找熟识的面孔。看到一个,就大声追问前面战局,追问自己熟人下落。得到的结果无非都是失望。不少环庆军士卒就在队列当中放声大哭起来。咬牙切齿的咒骂着刘延庆。

    北上南下人马混杂在一团,入眼之中都是这么凄凄惨惨的气氛。让队列前面的王禀,只觉得自己胸膛,郁闷得要爆炸开来!

    他猛的掉头向身边簇拥的将领下令:“督促队伍,快点起行,不得在这里逗留,俺们军情急如星火,必须早点赶到渡口,踏足高梁河北岸!”

    他身后将领都是环庆军的,不过是临时充当童贯宣抚制置使署的扈卫。这个时候一个个都是脸色铁青,听王禀下令,一名将领就咬着牙齿答话:“王太尉,现在军心沮丧,和退下来的人马混杂与途,这行军速度如何能快得起来?退下来的人马都失却了掌握,打也打不得,驱也驱不得,实在是快不起来!弟兄们心中凄切,都在悬挂亲族,现在也不能对他们强令,王太尉,就是俺们,心中也不得劲,恨不得找地方大哭一场!”

    王禀脸色铁青,咒骂一句:“都是囚攮的刘延庆造的孽!不止刘延庆,还有直娘贼的………”

    说到这里,他收住了声音,再骂下去,就要骂到了童贯头上。其实童贯,就能为这场败局负伤全责么?泾源熙河秦凤三军,为什么就不出力死战?到底是为什么,让这次北伐战事,竟然遭致了这样的结果,就算现在有一支军马偷袭燕京,还不是大宋引为泰山之靠的西军当中的任何一支!

    胸中郁闷,竟似无可开解处。现在唯一所愿,就是能踏足高梁河北岸,出死力厮杀一场!

    王禀猛的转头,看向那领路前往常胜军渡河处的向导喝道:“离渡口还有多远?”

    那向导立刻回禀:“王太尉,离渡口不过二三十里路程了,在南岸林子之间,隐秘得很…………现在也不知道俺们都管他们如何了…………”

    王禀点点头,大声下令:“俺的亲卫跟着!诸将各自领军,押着大队尽速前行,诸将有马亲卫,也跟着俺!俺为先锋,先赶到浮桥处。现在这条通路,是关键要害,要是断了,那就万事皆休!你们尽速赶上来就是!”

    他一声令下,有马骑士,纷纷赶到队列前面来。王禀扫视一眼,看聚集得差不多了,狠狠给了坐骑一鞭子,飞也似的疾驰而出,百余名骑士,紧紧跟在他的身后。就是有的环庆军将领,也一咬牙齿,将领大队前进的差事交给旁人,自己也跟在了王禀身后。每个人都是郁闷满胸,谁都和王禀一样,恨不得立刻赶到北岸,好生厮杀一场!

    这百余骑骑士穿过人流,飞也似的朝着西北疾驰。西北方向也是一片丘陵破碎之地,不足以让数万大军能方便展开的。离燕京方向也有点偏西。所以没有被环庆军选为渡河之地。

    但是对于郭药师他们来说,做为几千人马渡河之地却够摆得开了。而且还可以起着遮蔽自身形迹之效。

    王禀他们在向导率领下,只是一声不吭的赶路。不多长时间,已经下去二十多里路,眼看着高梁河岸就已经在望。正疾驰间,就看见前面丘陵上面,突然冒出百十条朝着南面撒腿狂奔的士卒。王禀冲在前面猛的拉住缰绳,大声下令:“住马,备战!”

    那王禀身边向导凝望一眼,突然叫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