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七十七章 献捷(三)

    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七十七章 献捷(三) (第2/3页)

头萧宣赞的旗号!

    前面本来一直在列队等候的一营步军,这个时候却向旁边让出营门。萧言当先,率领一应僚佐上前,身后两营马军超越而前,这个时候才能看到,一直藏在后面的这两营马军,都是一身白袍,当先一排,俱单手持着白色旗幡,正中一面大旗,四个苍凉遒劲的古隶,正是魂兮归来四字!

    而后面诸排骑士,白盔白甲白袍,手上端端正正捧着的,都是灵位!这些马军将士都诚心诚意,连坐骑都垂首不敢扬蹄,依次而前。萧言中军都让到他们身后,左聊寄指挥下的乐手匠人,在马上做鼓吹,奏起豪壮悲凉乐曲。万余神武常胜军健儿,同声而唱。每一个的歌声,似乎都是从丹田中传出,应和在一处,初时低沉,却直入人心。

    营门口那些绿袍官吏看着眼前景象,无不人人色变,忙不迭的拦在营门口,声嘶力竭的大呼:“你们这是要做什么?献捷仪注,什么时候有这个了?”

    这些马军止步,却看也不看他们,只是端端正正的捧着灵位,抬首向天。

    萧言和方腾轻轻策马而前,方腾最先扬声叱喝:“一群风尘俗吏,懂得什么?本朝开国,艺祖围太原,曹国公破蜀国,班师归国,俱是阵亡英灵居前,功勋卓著者得配享。枢密老大,忘了此节,我辈为枢密补足,全国朝体面,快快让路!”

    几个绿袍官吏吓得浑身发抖,死撑着不退。萧言已经翻身下马,走到他们近前,死死的看了他们一眼,突然一把抓住当先那人衣领,扯着他望向那一片灵位,大声吼道:“你看看这是什么?这是此次北伐,抛尸在大宋边疆的无数英灵,他们回来了!他们随着凯旋之师回来了!他们要在官家面前,禀报他们的忠勇,他们要看看他们用生命卫护的国都,他们用生命卫护的大宋百姓!这些英灵,你就敢挡在他们身前,让他们忠魂,不能见官家最后一面么?你就敢挡在他们身前,让他们的忠魂,不能最后看一眼这大宋的大好河山,这大宋的万千百姓?”

    那绿袍官吏被扯着抬头,马上数百骑士,齐刷刷的将满是愤懑的目光投射过来,聚集在他脸上,最让他丧胆的还不是如此。而是那数百上千灵牌,每一块灵位上的文字,在这一刻仿佛都涌入他的视线当中,直冲入他的心底!

    “故宋武功郎,胜捷军副都虞侯使丘虎臣之位。”

    “故宋武翼郎,胜捷军副都虞侯使李存忠之位。”

    “故宋修武郎,泾源军都指挥使谢宝之位。”

    “故宋武德大夫,泾源军权发遣副都指挥使杨成蛟之位。”

    “故宋武功大夫,华州团练副使,环庆军第一将韩遵之位。”

    “故宋武显大夫,定州团练副使,环庆军第七将曹累之位。”

    “故宋武显大夫,相州防御使,环庆军第四将赵青之位。”

    “故宋…………”

    “故宋…………”

    “故宋…………”

    灵位之上,仿佛就有无数忠魂,正瞋目看向这绿袍官吏。他们也不出声,就是穿着带血的盔甲,持着折断的兵刃,随着头顶飞舞的白色旗幡,静静的,静静的看着这绿袍官吏。

    在这一刻,这些绿袍官吏终于崩溃了,带着哭声解释:“这是枢密副使的主意啊………”

    萧言厌恶的将他丢下,冷冷道:“这些话不用和我说,我今日只是要将这些忠魂,带到官家面前,带到大宋百姓面前!”

    几个绿袍官吏恭恭敬敬的避道,在这样的大军面前,在这无数灵位面前,大礼下拜,匍匐在道左。文臣对于大宋武臣百年来的傲气,在这一刻消散无遗。

    上万健儿的歌声,这个时候渐渐清晰起来,回荡在这黄钟大吕之声当中。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这歌声比起这个时候的曲调,有些区别。没有小令词曲的一咏三叹,那么多修饰音。哪怕是豪放派的词曲,也没有最后的那一声拖腔。比起中正平和的雅乐,却多了一些直抒胸臆之声。

    每一名神武常胜军士卒,此刻似乎都是用他们的全部感受在唱出这首经萧言和左聊寄略微修改了曲调的歌曲。

    在歌声中,神武常胜军隆隆向前,直入汴梁。

    ~~~~~~~~~~~~~~~~~~~~~~~~~~~~~~~~~~~~~~~~~~~~~~~~~~~~~~汴梁围观献捷仪式的百姓,在环庆军去后,已经渐渐有人散开去。尤其是南门外面附廓街道两侧的百姓们,久久未曾看见有什么后续的动作,都大声笑谈着,准备次第离开。闲汉们还觉得热闹不够也似,追着那些有漂亮小娘的人群,不住用眉眼挑逗,砸花掷果的闹出许多花样。

    在南门外面人群里面站着看的那些小娘,哪又是省油的灯了。不少是专门做沿河来往船只生意的各种店铺里面的活市招,个个见惯场面,能言善道。当下就纷纷娇笑着骂了回去,用词粗俗一点的,不比那些男人差多少。周遭人听得得趣,都是一阵阵的哄笑。

    还有些人本来就打算在南薰门外看完献捷班师大军,就趁着风和日丽,沿着汴河郊游的,这个时候也纷纷上了车马,议论着刚才景象,准备离去。

    只有些人看着维持秩序的禁军军汉和开封府衙役们不动,料理还有后续,站在那里还未曾走。

    那些挑篮提担做点小生意的商贩,趁着人群还未曾散完,加倍卖力的吆喝起来,想将手里最后一点存货出清。这一天下来倒也是见本见利。

    环庆军行进虽然花团锦簇的甚是好看,但是看过了也就算了。这些入卫边军在汴梁呆得久了,也很快就会和禁军一样,下值就在三街六市巷坊里闲晃,在酒肆闹酒,在三瓦两舍里面争风。被勋戚贵官占役役使,为士大夫所瞧不起。他们自己也就渐渐沉沦,再没了今日献捷时候的威风士气,被汴梁这座太过广大的城市就这样同化吞噬。

    汴梁百姓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燕云战事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就是和西夏延绵了近百年的战事也不过如此,不过是汴梁城中轻轻巧巧的谈资罢了。

    战争到底是什么,大宋边军健儿到底这几十上百年经历的是什么,死节的那些将士们到底为的是什么,他们并不了解。

    就在这个时候,远处大营号角声响起,接着就是黄钟大吕之声。接着就是无数男儿的喉咙,同时在轻轻唱动一首悲凉的歌曲,这歌声渐渐高昂起来,两千年前三闾大夫的绝唱,就这样在突然间,渗入了每个汴梁百姓的心底。

    这不是在勾栏酒肆,佩剑书生自命风流的低吟浅唱。也不是明眸善睐的歌女巧笑嫣然的拨动琴弦博君子一笑。而是上万百战余生的健儿,带着朔漠的风雪,携着关外的寒风,一身血迹,剑甲俱残,在汉家土地边疆的每个地方,和袍泽们一起望着头顶阴霾的星空,从秦至汉,一直唱到今日的心声!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史书斑斑的血泪之间,到底记载了他们多少?有没有记下大秦蒙恬三十万人将匈奴追亡逐北,有没有记下李陵在绝境当中无奈的长叹,有没有记下霍去病麾下那些直入绝域万里关中良家健儿,有没有记下唐时吐蕃境内积石山前几万忠魂?有没有记下数万十余万汉家子弟在河西的苦守,直到敌人将他们最后淹没?有没有记下高粱河,好水川,雁门关前,每个不能归乡子弟的名姓?

    在这一刻,萧言要让此时大宋,从此刻开始记住。

    ~~~~~~~~~~~~~~~~~~~~~~~~~~~~~~~~~~~~~~~~~~~~~~~~~~~~~~~~~南薰门数万百姓,停下脚步,愕然回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