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一百六十一章 风起(三)

    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一百六十一章 风起(三) (第2/3页)

在那里轻声解释:“朝中之人要置萧言与死地,固然有其操控神武常胜军在河东边地生事,遭致忌惮的因素。最要紧的,还不是因为这位萧显谟背后是你这位嘉王?太子一系,才对他不死不休。现今朝中声势已起,太子一系,要借河东边地乱事发力,在中枢地方掌握足够实力。枢府由谁执掌,谁领兵出外平乱,都一一安排了。虽然有妥协退让处,但是最大好处,还是太子一系得了…………要知道,圣人春秋还盛!”

    这一句话,顿时惊醒梦中人。

    赵佶春秋还盛!

    作为几代皇帝权柄最重的赵佶而言,既然这权柄到手,就再不想轻易让出去。太子一系声势如此大张,赵佶自觉修道有成,还大有岁月可以安享,又怎么会让太子一系的势力扩张到让他都无法控制的地步?又怎么会让唯一能对太子形成威胁的嘉王赵楷轻易就这般被整垮?

    当然,要是赵楷不表现出足够的担待,怎么也扶持不起来,赵佶也不会对这个儿子再伸手。他已经给过赵楷一次机会了,将他从伐燕时不肯担任统帅,声名大损的泥潭当中拉了出来。再来一次的话,赵佶也不只是他这么一个儿子。

    这个时侯,去保萧言的话,赵楷做足孤臣姿态,也坚定的站在了太子一系的对立面。这样赵佶才有伸手再拉他一把的理由!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在太子一系声势如此浩大,自家地位风雨飘摇,朝不保夕,提心吊胆的情势下,不得第八平提点,还看不清楚这个关键!

    各种念头纷至沓来,让赵楷一时浑身火热,一时又浑身冰冷。而第八平也再不多说什么,只是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他。

    半晌之后,赵楷才嗫嚅道:“万一圣人也是欲这南来子死,又当如何?毕竟操控神武常胜军,在边地行此桀骜不驯之事,这等臣子,谁还敢用?”

    第八平冷笑一声:“现在又谁有这个担待,为圣人生财?只要国用还是如此窘迫,圣人总要保住萧某人,将这几年挨过去再说。现在圣人所想,无非就是拔干净这萧某人的爪牙,让他乖乖效力几年再说。将来不管是杀是流,都是一句话的事情。这个时侯,就需要一人来为这萧某人出头,你若没这个担待,还不如早早去太子那里输诚,看太子能不能许你一个富贵王爷!”

    说到此处,已经是至矣尽矣,第八平也再不想多说什么。拂袖就转身出去。赵楷和他商议最为要紧的机密之事,王府扈卫,都远远的在几十步外伺候。看第八平一人而出,恭谨的接过,将他送出府外,又要准备车马送他回返寓所。却为第八平拒绝了,他安步当车,转瞬之间,就融入了汴梁城夜间人流当中。只有几名常年跟着他的皇城司使臣,若即若离的跟在他身后不远处。

    从赵楷王府出来,要走好长一段路才能到最热闹的东十字大街上去。如此寒冷的天气,这一段冷清街道,开门做夜间生意的店铺也没有几家。这么长的一条街,只有一家酒楼还亮着灯火,不过显然没几个客人在,大门都掩上了半边。二楼一处雅间却打开了两扇隔窗,一灯如豆,微黄的光芒从窗口透出来。

    经行此处,第八平抬头,就看见窗前站着一个人影,和他一对视间,就关上了窗户。

    那人,正是萧言幕中第一人,士大夫口中的败类,方腾。

    ~~~~~~~~~~~~~~~~~~~~~~~~~~~~~~~~~~~~~~~~~~~~~~~~~~~~~~~~~~~~~~“高卿,河东平乱,计较军费该拿出几何,三司府库,又有多少积储?现在枢府无人,朕也是无法,只能寻你过来说话。让高卿夜深还劳顿这一趟,还好此间不是禁中,没什么干碍,不然明日言官又该上本,岂不是朕连累了高卿。”

    说话之人,正是大宋道君皇帝赵佶。他穿着一身道袍,坐在八卦云台之上,天气甚寒,下面又垫上了明黄色的锦垫。

    此时此刻,赵佶正在皇城外景灵东宫静室当中。这些时日汴梁扰扰,这位道君皇帝却在宫观当中养静炼丹,冷眼旁观朝中诸党你争我夺。当朝中诸党总算争出一个结果之后,这位高高在上的大宋道君皇帝,终于决定插手处断这河东乱事引起的朝局变动。

    随着赵佶帝王心术渐至炉火纯青,对赵佶到地会做出如何决断,谁都没有太大的把握。还有一方面原因是这位圣人,有的时候单纯是因为荒唐轻易,会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出来。

    不过到了大宋宣和六年,朝中各党,已经都匍匐在这位帝君的脚下,指望他能支持自己一方,压倒朝中的对手。士大夫们对这位皇帝权力的限制,已经减弱到了最低的程度。现在整个汴梁,都在屏气凝神,等着从赵佶这里传来的最后定论。

    在静室当中,梁师成也是一身道袍,担着拂尘,恭谨的在赵佶身后侍立。景灵西宫东宫,都在梁师成的提点范围之内。这些时日,他既要与朝中各方势力往还商议,为自家一党争取利益,还得小心侍候养静炼丹的赵佶,眼瞧着眼窝都有些发青,生生憔悴了三两分下去。

    在白玉丹陛之下,三司使高屐屁股挨着一点赵佶赐坐的锦凳边,提足精神等候赵佶问话。

    作为蔡京一党当中硕果仅存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这次朝中各方私下往还当中,高屐也是卖足了气力。很是为自己一党争得了相当利益。这些时日下来,累得也颇有些骨软筋酥之势。

    可在高屐心中,并没有觉得多满足。原因无他,老公相这次复位之后,显得太低调了。很多事情,都争得不算厉害。要是放着以前的老公相,怎么可能眼看着此次河东乱事引发的朝局变动,主要的好处都落在太子一系那里了?怎么样也会将几个重要职位,全都安排给自己一党中人,从指缝里露点残渣给旁人就算打发了。

    自己在老公相去位之后,苦撑局面,等着他复起,可不是为了老公相复位之后,表现出足够的温良恭俭让出来的!

    正是经过此事,高屐隐隐约约觉得老公相的确老了,不复再有当年朝中一手遮天的气概。可是自己又能如何?作为蔡党当中要紧人物,自己还能投靠向何方?自己想要自成局面,却还嫌气候不足,将来如何,实不可知啊…………今日高屐设了家宴,就准备好生在府邸放松一下。却没料到还未终局,就有内使前来传唤,将他直引至景灵宫中。在这里接受这些时日一直不露面的赵佶垂询,一上来,就问到了三司的家底。

    高屐沉吟一下,他是精明强干的人,掌三司有年,这些数字都牢牢的记着。赵佶垂询,他整理一下,就恭谨开口答复。

    “年节方过,府库正是空虚的时侯。而各处解库,例在四七十月。此刻三司所储,实不可问…………现在内藏财货,金银钱钞一起算上,还有二百一十万贯。每逢冬日,都是治河要紧的时侯,马上就要拨出九十万贯治河所费。下月都门禁军动支,粮米不论,但论军饷,就是一百三十五万贯有奇,都门诸官薪俸膏贴,又是六十余万贯。还好除陕西诸路外,地方驻泊禁军支放军饷粮米,经东府请旨,由地方暂时垫支。而陕西诸路驻泊禁军所用,也是开春之后才起解,那时又是数百万贯的大数,不过此刻,先不用考虑那么多了,因为想也没什么用…………”

    赵佶嗯了一声,双眼半睁半闭。面上宁定,心里却在翻腾不休。为君之道,无非是朝中人事,抓紧兵权,财货上盯住。他又是天性对钱看得重的——因为自己相当能花钱。三司家底,他清楚得很。不过听高屐这般说来,仍然觉得恼怒。大宋如此富庶,怎么朝廷就窘迫成这样了?

    现在库藏不过两百万贯出头,马上就要支出接近三百万贯。这还是将地方多少支用,除陕西诸路外驻泊禁军经费暂时都由地方垫支,或者减成发放,俭省了又俭省的结果。

    可是到处都是在在需钱,地方垫支总不能持久。大宋财政是相当集中的,中枢没钱,地方同样也穷,更不必说赵佶早在十几年前就将地方封椿积储都集中到汴梁了。什么地方垫支,都是掩耳盗铃,无非暂时赖帐,等有钱再还。这般拖下去,只有等着溃决。

    而花钱的地方却是到处都是,每月汴梁城的几万官吏,几十万禁军。大宋最要紧的动脉,从南方漕运粮食到开封的河道每年整治。陕西诸路那号称几十万军马的瞻养,还有整个大宋各路各军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