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一百七十三章 雷震(完)

    第二卷 汴梁误 第一百七十三章 雷震(完) (第2/3页)

    此时此刻,赵佶哪里还有半点想离开此间,回到禁中的意思?

    ~~~~~~~~~~~~~~~~~~~~~~~~~~~~~~~~~~~~~~~~~~~~~~~~~~~~~~~~~~~~~富丽堂皇,歌舞升平的汴梁以北。云内诸州苦寒之地。

    在应州迤西的崇山峻岭之间,一行人马,正在山道间逶迤而行。

    汴梁已然隐隐有了一些春意涌动。可是在云内诸州,仍然是一派风刀霜剑景象。山岭之间,大雪没脚。鸟兽绝迹,山风如刀一般在破碎的山石崖壁上呼啸碰撞。

    就是在这等天候,这等险峻难行的道路上。这一队人马,丝毫没有畏难停步之意。只是沉默的向南而行。

    这队人马在山间道路蜿蜒曲折,拉出去好长一条。人不过只有四千人左右的样子。用的骡马却有万余头。行列之长,侧身其间,头尾皆不可见。

    大队骡马身上,都累累的扛着驮着兵刃甲胄,干肉奶酒。压得这些驮畜都吐着长长的白气,身上已经被汗湿透了,一步一步的艰难向前。

    身上裹得厚厚的牧奴,错杂在骡马大队之间,步行跟随,差不多也有二三千人。这些牧奴前后奔走,竭力驱赶着这些已然筋疲力尽的骡马驮畜,不时有鞭花炸响之声,呼斥吆喝之声传出,震得身边山崖上的白雪不住簌簌的落下来。

    队伍前面已经上了一个险峻山岭的半山腰,这山道是依着崖壁在半空中凿出来的。宽仅一人一马而过,向来是悍不畏死,只求富贵,往来边地贩卖茶马的行商们惯常走的道路。可是哪怕是他们,在这种天气,也绝不会走在这冰寒湿滑的道路上挣命。

    在这等山道上,队伍向前挪动得极慢,小心翼翼的几乎是在向前蠕动了。突然之间队伍前后就响起一声短促的惊呼,就看见一匹驮马长嘶惨叫着从山道上摔落,一个牧奴跌坐在山道边上,牢牢抓着掩埋在雪里的一根枯藤,脸色比身边雪堆还要煞白。

    驮马轰然落入绝壁之底,只激得头顶雪粉扑簌簌的又落下一点。队伍停顿一下,带队之人呼喝号令之声又响起来,这不见头尾的大队,慢慢的又开始蠕动起来。

    在山巅上,银术可和一众军将在亲卫簇拥下,裹着皮裘,都低头看着脚底下这长长的行军队列。

    ~~~~~~~~~~~~~~~~~~~~~~~~~~~~~~~~~~~~~~~~~~~~~~~~~~~~~~~~~~~~在大同府闷了这么久,镇日里只能和草原上那些骚牧奴打交道,对于正站在征服掠夺巅峰上的女真武士而言,实在是太无趣了一些。

    而且突然冒出一个什么直娘贼的复辽军,再加上一个不知真假的辽人蜀国公主,在应州整治防务,堵住了女真大军将来南下通路。这在军事上也是不能接受的局面。

    等宗翰从上京回来,大家这些留守军将,如何向宗翰交待?他可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保持南下通路畅通,等到开春,就算不南下攻宋,说什么也得将云内诸州扫平了!

    银术可做出了南下攻打复辽军的决断之后,留守女真诸将,人人拥戴。个个兴高采烈。

    倒不是没有人提议干脆就直接南下,将应州打下来就是。银术可也不多说什么,带他们到应州左近走一遭,看看地形就成。

    女真此刻强悍敢战不畏死不假,可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会去白白送死。应州城小而坚,正是军事上最为难攻可称要塞的所在。

    大城往往反而是易攻难守的,因为城大则需兵就多。兵力稍稍差一些,就代表城防上好大的破绽。

    而且大城往往都不在险绝之地,反而都是交通便利的所在。不然也不能形成如此规模,周遭村落市镇也依附着大城有相当规模。围城而战,野有所掠,足可支撑大军。而且可以搜集足够资材打造攻城器械,也有足够地方摆得开这些攻城器械。什么样的攻城手段都能用上去。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城大则留兵民必多,后勤也是一个大问题。一旦围住,城中每日消耗都是巨大的数字。反而不见得能支撑太长时间。

    在险要必争的地势择地建起的小而坚的城塞,就避免了以上弱点。

    城小则不多兵就足用。地形险峻,周遭接济无多,大军难以长久在外围困。攻城器械也摆不开很多用不上。而且积储一定数量的粮食军资就足以供不多的守军长久支持下去。

    在萧言所经历的真实历史上,钓鱼城就是这等小而坚的城塞的代表,不多守军依托此处守了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蒙古人死了一个大汗也没攻下来。(多说一句,南宋苦守之襄阳,也是靠着襄阳樊城两处不大的城塞互为依托,两处守军也不过是各有数千,这般坚持苦守下来的。并不是如金庸中藏兵数万,有无数大侠助守的大城——奥斯卡按)应州城塞险峻坚固之处,不在钓鱼城之下。攻这等城塞只能拿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