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关陕(22)

    经略关陕(22) (第1/3页)

赵桓在成都耽搁数日,接见官绅士民,宣慰人心。

    靖康四年冬,赵桓足迹几乎踏遍全川。除成都、眉州、汉州、绵州、彭州外,还有万、并、忠开诸州,直到年底,得知李纲等人已至长安,方才匆忙离去,返回关中。

    就在他由万州返回成都,又自成都府城出发,仪仗铺陈,数十万成都百姓出城相送时,一个身形高大的青年,亦是混杂在人群之中,默然观察着皇帝仪驾的离去。

    良久之后,待皇帝车驾远去,人群疏散之后,那青年并没有混在人群之中返回城内。而是信步到了郊外的汤火铺子里,买了一些干粮,牵来一匹白马,将干粮挂在马身一侧,自己斜斜骑了,就这么悠悠然往着南方而去。

    他昼夜赶路,路途中遇着一伙回家乡仁寿的商旅熟人,却是写了一封书子,给自己的老父,请安问好之余,表示自己还要到青城一行,大概要半月之后,才会回家。

    那商旅头目与他相熟,见他倚在马背信笔而写,挥洒而就,不觉笑道:“虞小哥儿,你早就学有所成,怎么不出来应考,得中之后,又为国效力,又能光宗耀祖。”

    那青年摇头笑道:“老父尚在,做子女的当然要侍奉左右,哪能出仕。”

    那商人点头赞道:“虞哥儿真是孝子,听说你写的什么《辩鸟赋》就是以鸟乌之情,传人间至情,阐明孝意。我不识字,不过听说州府里的大人们读了,都说是极妙的好文章,也说哥儿你是难得的孝子。”

    那青年,便是四川仁寿人,姓虞名允文,后世当显其大名,不过在此时,只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白身青年,母亲逝世后,因生性至孝,虽然文名显扬于川中,很多朝廷大员都听说过他,他却以要侍奉父亲归老的名义,不肯出来应试做官。

    此次出游,也是这么多年难得之举,却不料在成都见着从北国逃回皇帝赵桓,甚至有过交谈。当时他并不知道,后来在赵桓露面接见民众时,却在人群中远远见了,当时他吃了一惊,却也有了很多感想,急着和自己的忘年交谈上一谈,这才延误了回家的日期,往着青城出发。

    与那商人闲话几句之后,他就继续出发,白天观风望景,吟哦诗文,看起来潇洒自若,从容而行,只是年青的面孔下,却是情绪激荡,有时候骑坐在马上,却是忍不住发呆,心中想着当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