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重用余平

    第二十一章 重用余平 (第2/3页)

不服,竟有率领皇城司的心腹闯宫的谋逆之举。只是,他带着的几百特务,在面对把守宫门的步军都虞候何灌的三尺利剑时,当场溃散,全无用处。

    而在情报的侦辑上,所谓的皇城司也仅仅是个摆设罢了,所侦察上来的情服,都浮于表面,根本不能当成统治的有效辅助。

    而可以风闻奏事,专职对官员进行弹劾,举报,有着无限制的捕人权的登闻司,却是堪比唐朝来俊臣和周兴的恐怖所在。

    其实登闻司的构造原理,是赵桓结合了后世很多成功的经验,组合而成。在结构上,效能上,唐朝那样的不分清红皂白的乱拿乱打乱杀,又如何相比。

    此时,就在赵桓的眼前,身着绯色盘领横襴衫,头戴漆纱蹼头,足蹬乌皮靴的余平,正手持一张公文,神采奕奕的向赵桓口说指划,汇报着这半年来的成绩。

    “风闻传问九品以上官员三百四十一人,查无实据,亦无异样的一百七十余人,其余诸人,又情形不一。

    财产来历不明,与收入不符者五十余人;

    与地方大商勾结,以官身经营私产者三十余人;

    常口出怨言,对朝廷不满者六十余人;

    有勾结女真,阴谋降叛者十余人;

    其余诸官,怨望、骄惰、扰民、各有不同。”

    赵桓淡淡一笑,先让他坐下,然后方道:“不错,坐实罪名后,上报三省政事堂,如何处置,由政事堂决断。”

    宋朝官员收入极丰,仍然不能杜绝贪污行为的存在。而整个文官集团官官相互,也并不觉得贪污是如何了不起的罪名。

    当官自然要致富,这也是当时人的理念。如此一来,对贪官的监督和查察,就有着先天上的困难,在有宋一代,官员贪污也是痼疾,很难消除。

    赵桓现在拿旧有体制慢慢开刀,先并不减免官员俸禄,却是开创了官员申报财产的先河。如此的理论,要在千年后的欧美国家才开始实行,却被赵桓这个穿越者轻轻拿来用了,如此一来,效果当真是好到不能再好,无数贪官污吏,就因着财产申报后收入与财产不相符这简单一条,就被拿捕定罪,无可推脱。

    至于勾结女真,除了少数边境上的几个官员外,多半只是借口。登闻司对内不对外,官员是否忠于赵桓,是不是对赵构尚有同情和效忠之心,才是他们查察的关键。

    至于官员不可经商,不可怠政,赵桓亦是采取了后世法规,他当年用这个打倒过不少政敌,用起来得心应手。

    他使用的正是改良的明朝大臣张居正的“考成法”,对地方官员的政绩,量化标准,交代的任务,以公文的形式下达,分批设号,在限定时间内要完成一件公文上所交待的政事。何时完成,需要留底,若是并未完成,需详细交待理由,说清原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