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初见端倪

    第一百二十四章 初见端倪 (第2/3页)

所托,在靖康六年的下半年,整个参军司还没有配置完成所有成员时,已经根据当时宋军与可预期的力量发展,针对整个宋金战局大势。拟定了靖康七年整年的做战计划。

    随着新一年财务预算的出台,整个战役的筹画也到了最后阶段。摆在皇宫清漏阁侧殿硕大的沙盘上,满是象征着宋军与金兵的红蓝色小旗,标配着每一支宋军禁军的位置,最近的后勤供应点,战马、兵器弓箭地储备,道路桥梁情况,以及对金兵每一个万户地地理位置的标示,对方战马的多少。精锐程度,附近策应所需地时间,每一项每一样,都标列的清清楚楚。

    可以说,这样完备的战场分析,这样详细的情报以及对相应情报的分析重组,乃至判断实力,做出相应的部署,在宋金相争的这个时代,已经超越了任何国家与军事组织所能做到的极限。

    这样的成绩,最大的功劳自然是首创提倡者地赵桓,而其实宋军的参谋制度也在宣和年间就已经渐渐接近成型,在赵桓的有意的扶持下,并提供了不少后世的简单的数学与画图办法后,这些原本就很专业的参谋军官,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加上虞允文的天才,终于将调动超过五十万人地禁军主力,三十多万人的厢军,以及近三百万人的民扶部队的整个战役计划,全部制成完毕。

    可以说,这个做战计划,已经接近了赵桓理想中德国参谋本部在相应的科技与大环境下所能做到的一切。

    虞允文的属下多达数百人,多半是从数十万禁军中选取的身经百战熊辅叹担任过参谋军官,且又心思灵动,不会刻守成规的年轻人。虞允文自己不过二十来岁,而他的属于年纪平均也就在三十左右。这样一支年轻的参谋军官团体,在赵桓给出了大的计划框架之后,可以充份的发挥想象力与自己的特长,并不因为计划是皇帝提出就不敢修改。而在赵桓原本的计划之上,又做出了许多极具想象力的修订改正。

    整个计划,是熟知整个宋金战局与历史走向的赵桓率先提出。

    在靖康三年他逃回长安时,宋军还处在四处挨打,甚至很多战场上抵挡不住金兵进攻的窘迫境地。

    韩世忠败于两准,刘光世丢天长军,扬州失陷,金兵过江,搜山检海追的赵构狠狈之极,如丧家之犬。

    而赵桓这边,富平大战迫在眉睫,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其中有十八万人的西军精锐,可以说,这是整个宋朝禁军,在后来的岳飞等名将没有成长起来之前,最强大的战斗力量。在正史上,富平一战失败,宋军丢失了整个陕甘,退守四川,而关陕一丢,金兵则彻底护住了中原腹地,为后来的宋军的北伐,制造了很难逾越的困难。

    富平战后,收复河东,渑关大战,坚守长安,几场大战下来,宋军由于富平一战保有了原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