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捕俘行动(三)

    第五章 捕俘行动(三) (第2/3页)

验,下次不要再犯同样了错误了!”

    对此许良斌大感意外,事后他在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就感叹道:那时,他其实更希望我骂他一顿,甚至狠狠的处分他一下,那样就会让他心里好过一点。但我只是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反而让他心里憋得慌。

    他不知道的是,我其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记得更紧,才能认真的总结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失败在哪里或是该怎样避免。

    事实也正是如此,许良斌痛定思痛总结了这次会出现这种危机的原因,事实上痛定思痛的是整个侦察大队的战士,毕竟这是侦察大队自组建以来头一回受到这么大的打击。

    总结的结果是:捕俘点过于密集,以致敌人有所防备。

    在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我是深感欣慰的,因为这代表侦察大队的战士在思想上是相当成熟的。

    之所以会这么说,那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我军与越军在心理上还是十分相似的……这也许是因为越南与我国同属一种制度,又或者是因为越军是由我军训练出来的,所以在作战风格等方面都十分相似。

    心理上的相似,就表现在都不服输,在哪里跌倒就自然而然的会希望在哪里爬起来。越军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7.12战役,他们明知道我军有炮瞄雷达,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他们制定怎样的计划都是十分危险的,但他们还就是不服气,结果就是以成千上万的伤亡为代价。

    我军战士其实也有这样毛病……确切的说这很多时候都不能算是毛病,因为一支部队要想保持一种顽强的作战风格。就必须要有这种不服输的倔劲。

    但正谓“过犹不及”。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中庸之道”。

    “不服输”也同样是如此,这种倔劲如果是恰到好处的话,那就可以是不断的超越、不断的进步。但如果过了,那就是执迷不悟不懂得变通。

    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华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简单的说,如果按一般部队的想法,这一仗在老山一带打败了,那战后总结很有可能就会是总结出各种原因,比如计划不够周密、协同不够紧密、准备不够充分等一大堆。最终的结果就是还要在老山这一带继续找越鬼子麻烦,不把这块硬骨头给啃几块下来就不算好汉。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明显的,老山一带的越军已经有了防备,就算我们组织严密偶尔能够成功几次,也不可避免的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毕竟双方都是人,越鬼子不是傻瓜,我们也不是神仙。

    如果换一种思维考虑,我们的战略目的是捕俘,而不是跟越鬼子斗气,于是局面就豁然开朗了。

    就像侦察大队最后得出的结论一样:捕俘点过于密集。

    其话外之意。就是要分散到其它地方去展开捕俘行动。

    这当然是正确的,要知道中越边境可是将近一千五百多公里。老山只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个点。在这么长的防线上,老山一带的越军有了防备,并不代表其它地方的越军也有了防备。就算整条防线上的越军都得到了消息,这么长的防线也不可能会每一处都没有漏洞。

    其次,如果我们分散捕俘点的话,就会使得整个防线的越军人心惶惶的,防了这边防不了那边,防了那边又丢了这边,这就会给越军心理上的一种压力。

    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没有攻不破的防线”,越军特工对我们进行的特种作战也正是使用这种战术思想。

    所以没说的,我对此当即就表示赞同,并让许良斌在这个战术思想下制定出相应的计划。

    计划很快就出来了,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就是随机应变的更换捕俘点见缝插针,甚至许良斌还把侦察大队给分散开来使用。也就是以往一个营的侦察大队集中在老山一带,现在就以排为单位分成几个部份分散到整条战线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