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机会来了

    第二百一十三章 机会来了 (第2/3页)

管攻打吐蕃,尝试过夺回安西四镇,结果与吐蕃几番交手,损兵折将,最后在弓月城西的寅识迦河大败,韦待阶也因此被流放乡州。

    如今,朝廷不得不再度考虑安西四镇问题了。

    次日早朝,金殿上展开了一场是否夺回安西四镇的大辩论。

    新任宰相狄仁杰率领与他同一政见的文武大臣竭力反对西征,在狄仁杰看来,吐蕃和东突厥的进攻,已经迫使朝廷不得不就近任命娄师德为清源道经略大使,军权不至旁落于武承嗣一班野心家手中,足矣。

    至于安西四镇,实为鸡肋之地,地处偏远,蛮荒不堪,于帝国毫无助益,不管是派军远征还是派军驻守,都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不如放弃安息四镇,收缩主力,节缩军费。

    这一回反倒是武承嗣一派的人竭力赞成出战,因为只有出战,他们才有可能把陇右军权拿在手中,但是这个目的当然不能直言,所以他们大举安西四镇在手对大唐控制整个西域的影响,这些军事要地对整个大唐有多大的好处。

    狄仁杰等人则反对籍由这一事端扩大事态,重提夺回安西四镇的话题,在狄仁杰等人看来,任何一种主张,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某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

    关中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乃四塞之国,固若金汤,如果所谓的军事要地决定一切,秦国怎么会亡?

    蜀道之难如同登天,阳安关、剑门关、葭萌关、龙透关、夔关,无一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蜀国何以亡于魏国之手?

    一个国家内部疲弱不堪时,就算它有再多的险要之地也不堪一击,何况放弃安西四镇,其后仍有重重关隘,并非一马平川直取中原的坦途大道。安西四镇是弃是取,要权衡夺而守的付出和弃而舍的收获,

    要论口才,武承嗣、丘神绩等人哪是他的对手,而周兴虽有一副好口才,可他熟悉的是刑狱之事,这等关乎政经军事的国家机要,他根本插不上嘴。

    狄仁杰驳得武承嗣哑口无言,转对武则天禀道:“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东距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这是上天划分中外的界限。

    如今若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不务固本安人,所为何来?古人有言‘书同文,车同轨,未必得安。’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贪功方外,耗竭中国,恐怕连根本都要动摇了,岂非得不偿失?昔汉元帝纳贾君房之谋而罢珠崖,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田,实乃大智之举。我皇当损四镇,肥中国,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要塞,以逸待劳,以主御客。”

    武则天端坐上首,听着他们双方论断,只是一言不发,听到狄仁杰这番慷慨陈辞,而武承嗣等人已无言以对,便道:“安西四镇是否夺回,容后再议。眼下,吐蕃、突厥耀兵于我边塞,稍有差迟,敌必趁隙而入。

    传旨,升娄师德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暂代清源道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