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过渡

    第二百九十五章 过渡 (第1/3页)

    景炎二十三年是大周灾难最多的一年,后世的历史普遍认为大周始亡于此时。

    当年,此时的端宗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并不这样认为,虽然从开春始雨水就比往年的少,但他们觉得去年钦天监就已经有了预测,因此他们并不担心,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端宗皇帝依然翘首盼着城外的汤山行宫快点建造好,今年冬天好搬进去,嗯,夏天的时候也能在山上避暑。

    虽然汤山里面最主要的是温汤,但半山腰上还是很凉快的。

    如果皇帝知道,因为这一年,他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亡国,这一年他说什么也不会逼着户部拿钱给他建汤山行宫,而是把那些钱拿去加强军备,不对,应该是拿去赈济百姓。

    景炎二十三年秋,利州路一带干旱,水稻几乎颗粒无收,小麦的最高产量只有一百二十斤,而最低产量跌破历史,只有十八斤,堪堪收回粮种。

    好在有齐修远贡献出来的玉米种子,配合他推广的玉米种植法,最高亩产有六百三十二斤,最低也有二百八十九斤,在小麦水稻如此歉收的情况下可谓是唱了一曲高歌。

    但别路州府可没有利州路这么好的运气,临安府一带也干旱起来,但两湖地区却发了水灾,不仅将农田淹没,房屋也被冲垮淹没不少,百姓流离失所。

    南疆一带的苗民也蠢蠢欲动起来,但这一切在朝廷看来都是小范围的灾情,在临安府里,朝廷正在举行宴会,一是庆祝汤山行宫建成,入冬皇帝就能搬进去避寒了。

    二是庆祝玉米大丰收,没错,就是玉米大丰收。

    朝廷逼着齐修远交出来的那些玉米种子,四分之一上交给了皇帝,皇帝交给了皇庄进行播种,剩下的四分之三被大臣和世家们瓜分了。

    经过大家一个冬天的扯皮,种子被瓜分殆尽后就被他们家的佃户精心的种到了地里,依据的是齐修远上交的种植方法,前不久他们刚刚秋收,亩产达到了七百四十八斤,当然,这是最高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