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改主意

    第三百五十九章 改主意 (第1/3页)

    穆扬灵将黔南的地图找出来,又翻开《西南记事》和《大周舆志》仔细查阅罗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眉头不免紧紧地皱起。

    罗殿的人多是越人之后,和苗人在上古时候倒是同一个祖先,后来迁徙分化,苗人遍布岭南,布依族却大多聚居在罗殿。

    和苗族一样,布依族同样好客却排外,以族作为统治,族长和祭司的权利最大,而土司统治各族,但约束力并不大,和朝廷关系不远不近。

    因为罗殿比岭南的苗寨还要偏远贫瘠,朝廷对那块小地方没多少兴趣,多让他们自治,每年只是象征性的收一些赋税了事,只要不遇上暴君污吏,罗殿人很少会与朝廷发生冲突。

    罗殿不像岭南的其他苗族那样被压迫,自然也不会反抗,他们似乎将山门紧闭,独立成一个小世界,既热情又排外,不管是社会关系,还是社会经济,发展得都不怎么样,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怎么会种出如此高产的粮种?

    如果他们有这个地理环境也就算了,偏那里三面环山,罗殿县内60%以上都是高山,剩下的40%中还有一半是低矮的山林,剩下的才是河流平原,水稻种植面积并不广。

    如果那稻种真的出自罗殿,那穆扬灵该担心的就是稻种的稳定性了。

    因为在真正播种的时候,种子的稳定性其实比它的高产还要重要,因为只有稳定,种子才能向外推广,不然,不稳定的种子随时有可能造成大范围的绝收。

    旱稻种子早在她离开京兆府的那一年就种出来了,那时候的旱稻种子比旱稻一号还要高产和耐旱,但为什么直到去年她才推广开来?

    就是为了试验它的稳定性,他们种了五年的时间才让它稳定下来,也只有在确定它稳定下来的那一刻,它才是旱稻一号。

    齐浩然回来的时候见穆扬灵还俯首案上写写画画,就道:“不是说不给在夜里看书写字吗?小心以后眼睛不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