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针锋相对

    第三百八十九章 针锋相对 (第2/3页)

昊自然坚决反对撤兵,坚持继续平叛,彻底清除叛乱的叛党。

    陈智、王通和柳升的接连战败已经使得朝中勋贵们大跌颜面,故而岂会轻易放过交趾的那些叛军?

    从众人不同的态度上,李云天敏锐地感觉到了除了政见不同外,这里面还存在着权力的博弈。

    显而易见,杨士奇和杨荣代表内阁,蹇义和夏元吉代表六部,张辅、周征和张昊代表了军阁和各都督府。

    从内阁和六部之间竟然会意见相左可以看出,内阁和六部现在都在争政务的话语权,谁也不想被对方压住。

    而军阁和各都督府则不存在这个全力博弈的问题,因为与内阁不同,军阁之所以成立,就是为了强化皇帝对兵权的控制,讲究令行禁止,自然不能允许各大都督府违逆军阁的命令。

    故而,军阁出现后实际上成为了各大都督府的上级,这一从军阁的阁员组成可以看出,既有勋贵的代表,例如张辅和周征,同时也有兵部的代表,例如原兵部尚书陈洽。

    所以各大都督府的勋贵们自然以军阁马首是瞻,遇到这种权力争斗时自然会团结一致对外。

    内阁的成立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奏本,拥有决议权,而六部拥有行政权,双方的权力争斗自然不可避免。

    虽内阁的阁员权力日重,但六部也并非善类,他们所依仗的自然就是吏部尚书,凭借吏部尚书与之对抗。

    吏部尚书是文官中的“天官”,其所享受的礼制与内阁首辅档次相同,而且六部尚书也是皇帝身边的近身重臣,有着与内阁争斗的底气和根基。

    与军务相比,政务很显然要复杂繁琐得多,可谓主导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走向,因此皇帝自然不会将决议权和行政权都交给内阁,以免内阁届时将皇权架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对立。

    蹇义和夏元吉虽然并不愿意与内阁作对,但有些事情涉及到了两人或者六部的底线,两人也会据理力争。

    这也使得今天议事的时候文官之间的意见出现了分化,六部在交趾一事上的态度与军阁一致。

    由于蹇义、夏元吉、张辅、周征和张昊都反对撤兵,这使得杨士奇和杨荣不得不陈明交趾战事对大明的不利影响,与之进行了激辩,使得现场的气氛越来越紧张,逐渐弥漫起了火药味儿。

    “皇上,当年太祖皇帝初定天下时安南最先归化,后来黎氏篡位,故而太宗皇帝要起兵讨伐,求陈氏子孙不得后而设立郡县,纳其为交趾。”

    争执中,杨士奇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道,“交趾自归我大明之日就接连叛乱,使得朝廷连年对其用兵,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甚巨,依臣之见不如使交趾复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保一方安宁!”

    李云天闻言,眉头不引人注意地微微皱了一下,杨士奇的意思是要让交趾从大明疆土上划分出去,成为大明的属国,岁岁朝贡,以使得大明百姓休养生息。

    不得不,杨士奇的出发无疑是好的,大明自立国之初就接连对外用兵,再加上靖难之役和汉王之乱,国库空虚,民生困苦,到了养精蓄锐的时候。

    况且,交趾不过一个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