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薛瑄入狱

    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薛瑄入狱 (第2/3页)

,贪污成风,亟待整治。

    薛瑄上任时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将面对巨大的利益疑惑,故而便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用以自警。

    到任后,薛瑄并没有待在衙门里享清福,而是不辞劳苦地轮流驻于沅州、辰溪和泸溪等处银矿,往复巡视,明察暗访,承办要案,对那些贪污受贿者都一一上报革除官职,依法严惩。

    正是在薛瑄的不懈努力下,使得当地府县以及银场秩序井然,百姓民众夸赞不已,在任三年未回过一次家,离任时更是两袖清风。

    薛瑄如他在诗中所的那样,“莫言白笔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他用切实的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以及官场同僚的敬重

    李云天身为湖广道监察御史,自然清楚薛瑄那三年在湖广银场过得很苦,地方上的官吏豪强开始时想要用钱收买薛瑄,使得薛瑄与之同流合污,但被薛瑄严词拒绝,尔后又威逼利诱,进行恐吓以及诬陷。

    薛瑄在湖广银场任职三年,湖广当地的地方官吏对他进行了大量的检举,诬陷其收受贿赂、贪污公帑、倒卖矿银等等,朝廷里也有官员弹劾其贪赃枉法,如果不是有杨士奇着的话薛瑄恐怕就要栽在湖广银矿上。

    薛瑄在都察院一干就是十来年,正统六年在杨士奇和杨溥等人的举荐下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的审理。

    以李云天对薛瑄的了解,薛瑄向来严于律己、勤廉从政,身为大明士大夫阶层的佼佼者绝对不会收受贿赂后给谋杀亲夫的毒妇开脱,这里面一定另有隐情。

    “王爷,薛大人与司礼监的王副总管是同乡,俗话不看僧面看佛面,锦衣卫的人就这么把薛大人给带走了,鲁副总管未免也太不给王副总管的面子了?”

    云娜见李云天陷入了沉思,不由得开口道,王振和鲁荣为了东厂和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控制权斗得正厉害,薛瑄被抓或许与两人的争斗有关。

    据云娜所知,当年薛瑄之所以能出任大理寺少卿一职脱颖而出,出任大理寺少卿一职,除了杨士奇的举荐外王振也出了一份力,最终排除了挡在薛瑄面前的障碍。

    李云天闻言回过神来,他清楚云娜的心思,瑄是王振的山西同乡,按照古代的乡党观念王振和薛瑄肯定走得近,再加上王振在薛瑄出任大理寺少卿一事上出了力,故而执掌东厂的鲁荣应该有所忌惮才是。

    “薛瑄的案子是镇抚司哪个人审的?”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

    “好像是一名叫做赵成的千户。”云娜觉得有些奇怪,于是娇声回答,不明白李云天为何有此一问,难道李云天想打通赵成的关节来救薛瑄?

    不过这很显然不可能,李云天即便想要介入这件案子,要找的也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镇抚使马顺,而不是赵成。

    “赵成在北镇抚司是谁的人?”见云娜还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李云天继续问道。

    如今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分为三派势力,一派是镇抚使马顺,另外一派是副镇抚使张大章,第三派是副镇抚使秦裕。

    显而易见,马顺是王振的人,依靠王振逐渐爬上了镇抚使的宝座。张大章则是鲁荣的人,原本是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副镇抚使,与鲁荣关系密切,故而被带来了北镇抚司任职。

    至于秦裕则是李满山的部下,李满山调任南京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